但现实的农民、农村、农业现状却是:

  农民——群体性弱能、弱势、农村里的能人差不多都走了……

  农村——资源短缺、人文生态渐趋凋敝,环境渐趋恶化……

  农业——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低水平种植……

  几十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把农村的优良生产力能动要素像抽血一样都抽走了,粮食主产区农村的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环境渐趋凋敝,有国家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组织能力的正能量农民精英人才在现在的农村少之又少。

  农民阶层把他们最优秀生产力要素都贡献给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多少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多少技能民工成为建设大军、多少青壮劳力舍家弃子担当产业工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成就,是以农村特别是粮食种植的广大农村的不断荒芜、凋零和没落为代价的。

  农村没有什么能人了,这是最现实的囧况。

  中央很多好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农村落不了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缺资源,农民缺能力,却被政策推着唱主角而作为农业现代化主力军。

  让剩在农村的人组建一个能深刻改变“三农”面貌的现代农业军团,可能吗?这就是“三农”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缓慢的深层次矛盾。

  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长期抱定“唯农民论”理论,思想僵化,长期排斥“工商资本”进入粮食种植领域。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缺乏透彻研究国情民情、进行辨证哲学思考的理念;缺乏清晰洞察国内、国际主粮产业发展大势的视野。

  “唯农民论”误导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三农”深层次矛盾蔓延,导致政策研究指导理论与中央战略方向和理念不贯穿,多个执行性文件都体现出战术与战略脱节。

  “唯农民论”理论和政策主张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但实际上这恰恰是缺乏辨证哲学发展理念的最突出表现,让最弱势、弱能的农民阶层作为责任和利益的双重主体去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这个最伟大变革,实际上是让农民勉为其难。

  农业政策主管部门僵化教条的理论逻辑、缺少辨证哲学发展观、严重不符合国情的顽固陈旧理念、缺乏复杂国际竞争环境下驾驶中国现代大农业创新发展的大战略思维,是导致“十二五”期间“三农”发展缓慢的决定性政策因素。

  中国的国情和民情都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靠农民自己去完成。

  我们不能再用农民实际不能胜任的光环套在农民群体身上,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农民阶层成为最有保障的受益群体,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一定是实施主体和创造主体。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农民自己都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在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协调发展进程中,粮农群体需要被带领!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帮扶!这应当在政策和社会层面形成共识。

  过去,政府和社会是将农民当做主力军并推着农民走,农民步履蹒跚,今后,政府和社会需要造一部车,让农民坐上车,拉着农民跑。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准确分析其实现进程一定首先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及强大的组织化力量。这就是推进“三农”协调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突破点。

  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农民自己的农业现代化,只有最广泛的向广大主粮种植的农村汇聚人才和组织资源并集中发力,我国农业现代化才可能实现突破和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