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3年,已经87岁的北京老人杨少和终于再一次听到了关于妹妹的消息,告之他这一消息的正是绥棱县公安局上集镇派出所民警李向义。半个多月的寻亲之旅,李向义马不停蹄奔走联络,被动员来的妻子也参与其中。老人说,他们做这些,只是为了我一个渺茫的、小小的托付,可李向义却说,老人交给他的是关乎信念和情义的千斤重担,就算再难也要帮他了却心愿。

  托付

  6月12日,周末,正在值班的李向义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求助电话:一位原籍绥棱上集镇的老军人杨少和(原名幺玉堂)想寻找他失散了60多年的亲妹妹。年代太久远了,老人能提供的线索也仅仅是妹妹的名字幺玉珍、被寄养家庭这些少之又少的信息。这让李向义犯了难,他告诉老人,60多年前都是原始的户籍档案,需要大量翻阅而且又不详尽,也或许动荡岁月中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找到的希望很渺茫。担忧一出,电话那端的老人瞬间哽咽,沉默良久他才说自己已经87岁了,当兵转业后定居北京的这些年始终在找妹妹,可是毫无结果。1946年参军时不辞而别已经辜负了母亲,战场余生更让他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如果有生之年能和唯一的亲人——亲妹妹团圆,这辈子再无遗憾。这回轮到李向义沉默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古团圆都是一种归属、一种沉淀,终生无法割舍。半个多世纪的离殇尤其令人动容,能再见已是传奇。同时,作为上集老乡,他对这位参加过辽沈、平津等多次战役的老军人由衷敬佩;作为人民警察,为群众排忧解难更是他的本职工作,于情于理,李向义都不能推辞。

  “您放心,我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帮您寻找亲人”。

  寻亲

  甲子轮回,时过境迁,如今的上集,没变的只剩名字了。大海捞针般寻找一位80岁的老者,谈何容易。

  从哪入手?李向义根据已知线索迅速理出了头绪。幺玉堂的母亲幺费氏去世后,妹妹被寄养在二姨霍费氏家中,由此可以断定其母亲姓费。李向义很高兴,上集不大,这个姓氏也不多见,查找难度降低了一些。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到附近的村子走访80岁以上的老人打听情况。可是,进展并没有他如他预期,一连七天,走遍了上集的九个行政村之后,李向义还是一无所获。妻子看着他满嘴的大泡忧心不已,主动把寻人信息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扩大查找范围。周末两天他也顾不上休息,又跑到镇上东北街挨家挨户走访查询。终于好消息传来,一位费方老人提供了重要线索:绥棱县还有另外一户费姓人家,曾经在铁匠炉工作。根据这一线索,李向义马不停蹄找到了绥棱县工业部门的一些老同志,得知了已逝费永庆老人的孙女费鸿雁还一直生活在上集镇。很快,李向义就联系到了目前在秦皇岛居住的费永庆儿子费起学。“我知道幺玉堂这个人,他母亲幺费氏是我三姑”,轻轻的一句话让李向义欣喜若狂,他终于看到了希望。论亲戚,费起学是幺玉堂的表弟,但遗憾的是,他只知道幺玉珍被其二姨领养后改名霍玉珍,其他的并不清楚。线索又一次中断了,可李向义并没有灰心,他通过费起学打听到霍玉珍嫁到了绥棱,小叔子刘真是原绥棱发电厂的工人。李向义立即赶到绥棱县电业局(原绥棱发电厂)查询刘真的情况。可刘真也已经去世多年,唯一可能知情的只有其子女了。李向义通过户籍查询,终于辗转联系到了刘真的三儿子。因为近40年没有联络,他只记得大娘霍玉珍曾经在吉林省四平市太平川的一个化肥厂工作。跨省寻找难度更大了。李向义心急如焚,可这仅有的线索又不能放弃,怎么办?情急之下,他联系到了四平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一番周折终于确认了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有个太平川镇的消息。电话再打到太平川,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得查到底。不到三个小时,被委托寻亲的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派出所王警官——一位和李向义一样负责的好民警,就打听到了这个已经倒闭了30多年的化肥厂的消息。曾经有工厂,找到就有希望。然而查询户籍信息却显示,当地并没有叫霍玉珍或者幺玉珍的人。查找再次陷入僵局。冷静过后,李向义提议扩大查询范围,最后查到了一个叫霍桂珍的老化肥厂工人,与要寻找的幺玉珍信息极其吻合。李向义紧张地拨通了霍桂珍儿子的电话,一番询问后终于确定霍桂珍就是霍玉珍(幺玉珍)。然而遗憾的是,霍桂珍已经去世五年了,自1953年她和哥哥在北京短暂见面之后,兄妹失联已经整整63年。

  重逢

  重逢,与胜利一样喜悦。杨少和老人终于了却心愿,耄耋之年与失散的外甥、外甥女、表弟团圆了。再见面的亲人格外激动,多次通话每每都泣不成声,但老人没有一次不提及李向义,反复说着感谢李警官,感谢黑龙江和吉林两地的公安机关。李向义何尝不是动了真情,报喜电话打到北京时,他只说了一句找到了,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他说真是遗憾,幺玉珍老人不在了,你们要是早几年找到我该多好,也许还能和家人见上一面,那样的结局多完美。在李向义看来,从承诺的那一刻起,帮老人寻亲就已经不单纯只是工作任务了,仿佛那是他自己的事儿,他是在找自己的亲人。正如他对妻子说的,我写了这个故事的开头,不管怎样都要写到结局。然而,远在北京的杨少和老人并不知道,他们寄来的锦旗早被李向义藏了起来,连他们所长都没见着;要不是老人直接寄到省公安厅的感谢信,这半月余辗转曲折的寻亲之旅恐怕只有少数当事人知晓;一有消息就逐一核对,光长途电话费他就打了好几百;烈日下,他就那样挨家挨户地走访一天都不休息,晒得黢黑。面对记者,他几次拒绝采访,“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不会说啥,再说都是干工作,我们所里比这好的案子有的是,写写他们吧”。

  坚守

  从警14年,李向义一直扎根在基层派出所。虽然任职教导员,但大到危害社会的刑事案件,小到鸡毛蒜皮的邻里琐事,他都冲在前面,亲力亲为。多少次面对歹徒毒贩、刀刃枪口,他无所畏惧;面对辖区百姓的困难纠纷,他又是铁骨柔肠,尽心尽力。十几年来,他和同事们调解群众的矛盾纠纷上千起,办理治安案件数百起,配合刑侦部门成功侦破辖区内多起重大刑事案件,而无一例上访投诉。作为土生土长的上集人,他的情怀淳朴而真挚,黝黑的面孔和家乡的土地一样颜色,反倒显得身着的“警察蓝”更醒目,更不同于普通群众,而时刻督促自己要真实低调,有信仰、有担当。“草根”民警李向义做到了,他源于真心,用了真情,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亲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完成。(刘继滨 刘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