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哈洽会”,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企业,肇州“一口猪”一举签下了“2.5万吨熟食”项目,创下了企业自成立以来签订的订单值纪录。
手握价值10亿元的订单,张申笑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自家的绿色猪肉能这么受欢迎,看来当初谋划‘猪产业链’还真琢磨对了。”
张申的“没想到”,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庆农业资源丰富,但在农业产业化上,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这也将成为大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
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并为此指明了四个方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这既是对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大庆农业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客观来看,经过多年粮食、畜牧和果蔬“三位一体”发展,大庆农业既有规模,又有质量,同时植入农业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也正越来越多,理应到了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阶段。
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今年大庆市粮食作物面积1005.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86.4万亩、饲草饲料作物面积35.9万亩。种植结构呈现出了“一减两稳五增”的良好态势,即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38.4万亩,稳定花生和烤烟种植面积,增加水稻、特色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
不过,大庆市虽然在种植结构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在粮食精深加工等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以我市粮食精深加工为例,目前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和特色杂粮。
先看玉米,粗略估算全市年玉米加工能力在400万吨左右,这其中饲料加工占到了六成,其余的以生产淀粉为主。可以看出,我市在玉米加工方面产业链延伸还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仅淀粉这一项,产业链下游就可延伸出2000多个关联品种。
“大庆很多农产品都存在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问题。”市农委专家指出,全会提出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就在于要用产业化思维、工业化思维抓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壮大县域经济,让农民增收致富。
再看水稻,经过多年培育,我市水稻产业发展相对较好,市场认可度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水稻加工企业200多家。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一些知名品牌长期占据一线市场不同,我市的水稻产品主要销往云贵川地区,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也较为落后,品牌知名度不高。另外,由于农户种植的水稻品种繁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规模化生产。
与水稻卖不上价形成鲜明对比,我市特色杂粮在本埠市场较为抢手,肇源一家企业推出的“月子小米”甚至可以卖到60元一斤。但也存在品牌培育的问题,需要扩大产品辐射半径,积极扩展外埠市场。
市农委专家说,大庆水稻品质好,但就是因为品牌培育还不成熟,产业化规模不高,导致“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这就需要在骨干企业扶持和产品营销模式上下功夫,解决“种强销弱”的问题。
为此,大庆市专门制定了绿色食品营销方案,围绕电商销售、实体销售、对接销售、展示销售、对外销售等,逐一制定相关细则,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大庆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份额。
市农委专家还表示,市委全会提出的“四个方向”,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培育品牌、创新销售、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将极大地提高大庆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实现由种得好、养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倒逼种得养得更好,进而推动大庆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