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逐梦征程七十载 不忘初心育英才

  黑龙江科技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

  七十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2017年9月8日,黑龙江科技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回望70年光辉历程,几代师生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了一部不畏艰辛、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奋斗史。

  学校立足边疆、煤城办学56载,始终以服务煤炭为己任,甘守清贫,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黑龙江科技大学始建于1947年,前身是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第一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在鸡西恒山创建,其爱人袁溥之担任学校首任校长。1954年,经原国家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批准,学校与鹤岗煤矿工业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1958年,在鸡西煤矿学校和哈尔滨管理局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因国家院校调整,鸡西矿业学院本科教育迁并到阜新煤矿学院,学校又改回鸡西煤矿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鸡西煤矿学校复建为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1981年,鸡西矿业学院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98年,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划归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校立足边疆、煤城办学56载,始终以服务煤炭为己任,甘守清贫,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学校抢抓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2003年学校主体由鸡西迁入哈尔滨,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0人,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的历史性跨越

  1998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存与发展凸现为学校的首要问题,地处边疆、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招生困难和高层次人才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缓进则退,不进则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抢抓新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于2001年选址哈尔滨百年糖厂旧厂区,通过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社会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筹措建校资金,白手起家建设新校区。哈校区建设期间,全校上下、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泪水和血水,在哈尔滨百年糖厂的废墟上崛起了一座“规划科学化、功能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后勤社会化、园林生态化”的新型大学校园,实现了办学空间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学校二次创业的辉煌篇章。2003年学校主体由鸡西迁入哈尔滨,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0人,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的历史性跨越。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煤炭初心不改,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2004年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在1997年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后,于2007年以优秀成绩再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2010年,学校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2012年,学校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功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2014年,学校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成为黑龙江省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喜获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校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历代科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结果,是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及该校在鸡西办学时期形成的“五种精神”和哈校区筹建融资人形成的“七不怕精神”的结果。学校现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建有“煤炭产业”省重点学科群和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重点学科。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项目单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授予权和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省级重点专业。建有“瓦斯等烃气运输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煤矿瓦斯分离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黑龙江省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黑龙江省洁净煤工程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微(纳)米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炭资源经济与管理”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及服务平台。全校现有15个学院,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和省部级以上专家12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7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黑龙江科技大学70年的发展历程,犹如“在沙漠中前行、在绝境中攀岩”,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破茧成蝶”。70年来,科大人始终立足煤炭艰苦行业,扎根龙江大地,紧紧咬住“煤”字做文章,更名不改姓,迁校不拔根,凭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着追求,在艰难中崛起,在崎岖中攀登,在坎坷中奋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砥砺出“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学校精神,积淀出“爱生勤勉、严谨求实”的教风,培育出“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学风,确立了“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培育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6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7项。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构建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2004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黑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和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标兵”、“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等80余项省级荣誉。

  而今,黑龙江科技大学正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己任,以迎接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开启了创建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实现“百年名校”梦的新征程,为国家经济发展、龙江全面振兴和高教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主楼。

  省3D打印联盟在学校成立。

  “瓦斯等烃气运输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

  学校“江畔朝阳”校园文化成果荣获全国一等奖。

  学校举办“青苹果杯”集体舞大赛。本栏照片均由黑龙江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