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3月9日电(杨海全)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释放出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信号。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说,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标准,没有真正走标准化道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栽培标准化问题,才能保证粮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才能保住市场竞争力、让农民增收,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姜国文建议,在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的过程中,把建立农作物栽培标准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出来,摆上日程。

  制定土壤标准。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投入品使用和土壤酸碱度等方面,制定出更具体、更细致、更严格的标准,明确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用,可以用的最多用多大量,加快解决土壤板结、化学投入品残留超标等问题,使土壤达到土地原始平衡状态。

  制定种子标准。姜国文说,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严格的种子标准。比如,什么作物可以选择转基因种子,什么作物坚决不允许选择转基因种子,等等。黑龙江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在《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中明确,自2017年5月1日起,全省行政区域内全面禁止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以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用农产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考虑将这一规定,上升为国家农业生产标准。

  制定耕作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制修订相应的深松整地作业标准,明确深松周期和作业深度。黑龙江垦区系统80%的耕地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领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整地。

  制定灌溉标准。国内很多地区地下水重金属严重超标,如果用其灌溉,既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甚至丧失生产力,更会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进而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要制定灌溉水选择、使用标准,避免因地表水污染、江河水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导致的灌溉恶性循环。

  此外,还要针对无公害、有机、绿色等概念,科学、清晰地界定各自的“标准体系”,既回应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又倒逼农民按标准生产,实现“种得更好”。

  姜国文说,有标准是基础,能实施是关键。在推进农作物栽培标准化过程中,要坚持走法治化道路。建议立法机关建立健全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粮食质量监管条例,让政府部门监管有法可依。同时,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来执行,让农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效遏制自由化、粗放式种植和利益驱动下的“任性”行为,让人民群众放心买粮、放心吃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