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流域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中俄两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8月24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政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承办的黑龙江省绥芬河流域考古论坛在东宁市隆重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等中俄8家单位的20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绥芬河流域文物发掘与保护、绥芬河流域未来考古规划、绥芬河流域考古与合作等课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在此次以“交流与合作、发展与共赢”为主题的论坛上,中俄两国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其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肯定了考古人员在绥芬河流域的调查发现,认为这些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史前人群在该地区的文化技术发展和生存适应活动,以及整个东北亚人群的迁徙、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对绥芬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进行了总结,并重点对石器技术的传播进行了深度的论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介绍了绥芬河流域考古的历史、并对未来在该地区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尼基京对俄罗斯境内绥芬河流域古代遗址概况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未来对于绥芬河全流域考古工作进行两国合作的意愿。

  参会的东宁市副市长王雪言表示,此次论坛分析了绥芬河流域的考古现状、规划了绥芬河流域未来考古工作的远景目标、宣传了绥芬河流域的考古成果、促进了中俄考古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

  据了解,绥芬河全长443公里,其中258公里在中国境内,185公里在俄罗斯境内。自2017年开始,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东宁市文物管理所等四家单位组成的考古调查队,对绥芬河流域东宁地区进行了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遗址22处,旧石器时代遗物900多件,石器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和工具等,其中工具包括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雕刻器等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