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坊区残疾人创业就业文化产业园的展示制作中心内,一幅幅鱼皮画作品精美绝伦:“九龙壁”上的九条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展宏图中的“雄鹰”更是呼之欲出,而它身上的羽毛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都逼真至极。。。。展示的这近千件鱼皮画作品,全部是出自来自省内各地的残疾人之手。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引入以赫哲族鱼皮画制作为主的残疾人培训项目,将残疾人创业与“非遗”项目传承完美融合,在让一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的同时,也为残疾人创业谋生、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了致富路。

  让“非遗”鱼皮画叫响全国

  2006年,黑龙江赫哲族鱼皮画入选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与同期入选的北京景泰蓝、潍坊风筝、天津杨柳青年画等知名“非遗”相比,鱼皮画的传承发展严重滞后,甚至沦为急需抢救的濒失传统技艺。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敏锐地关注到这一文化现象,并把其作为发挥基金会职能作用、扶残助残的契机。从2010年起着手调研和组织残疾人制作赫哲族鱼皮画,并作为“残疾人就业使用技术基地示范项目”,争取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据香坊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尚飞介绍,鱼皮画为纯手工产品,可居家制作,特别适合各类残疾人,作为基金会,我们可将资金用于残疾人鱼皮画制作技能培训,带动他们创业、就业。为了让残疾人能够更好地学习鱼皮画制作,并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香坊区残联、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还与佳木斯工艺美术协会、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制作团队组成专业的研发体系,并组织人员到鱼皮画发源地——赫哲族渔村考察学习原汁原味的鱼皮画制作技艺。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这一做法得到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和香坊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全国首个集鱼皮画制作、培训、展示等于一体的残疾人文化产业园落成。在2015中华民族风情展上,由残疾人制作的百余幅赫哲风情鱼皮画一炮打响,荣获“最受欢迎民族特色奖”。

  授人以渔  数百残疾人传承“非遗”创收

  残疾人周德新告诉记者:“在这里学习鱼皮画制作后,不仅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更增加了收入,园区还帮我们与企业对接拿订单,最近我拿到了一批制作鱼皮萨满面具的订单,一个能赚200元呢”。腿部有残疾的周德新干不了重活,一直喝80多岁的父亲靠低保生活。2012年得知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有免费培训残疾人技能的课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没想到从第一堂课起就迷上了这项古老的技艺。周德新只是受益于鱼皮画制作培训的残疾人群体的一个缩影。几年来,香坊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培训了来自全省的聋哑、肢残、智障等各类残疾人以及特困下岗职工近2000人,涵盖了全省26个市县,有769人学有所成,552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鱼皮画制作这一产业,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众多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创业就业。

  由于学员大多为残疾人的特殊性,基金会针对不同的特殊学员因人施教。为智障残疾人量身打造“程序化”鱼皮画制品并聘请特教学校教师跟进课堂,稳定学员情绪,促进安心学习;组织聋哑学员学习时聘请市聋哑学校教师做手语翻译,负责教、学双方的沟通;为有制作基础的残疾人开设高端培训班,在制作手法上系统辅导,使他们熟练掌握传统技能。

  千件精品鱼皮画将免费向市民展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鱼皮画创作基地,通过组织技术攻关、产品更新设计,目前可以生产拥有独创内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个系列鱼皮画作品,黑龙江的传说、56个民族图腾、萨满舞等作品。尚飞介绍说:“鱼皮画的原料是大马哈鱼皮,鱼皮上存在的窝鳞、色差构成丰富立体的表现力,通过镂刻、粘贴、缝制等技法,可以创作出多种表现形式的鱼皮画,是一款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旅游纪念品”。

  目前,该基地已经积累了近千件鱼皮画精品,这些精品常年参加全国的各类展览,却无法同哈市的普通市民见面。基金会打算在产业园的基础上建设一处集中展示这些精品的鱼皮画博物馆,面向百姓免费开放,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成果回馈社会。(吴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