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前,朋友托记者帮忙,为其一位进城务工的亲属找份工作。据朋友讲,该亲属进城找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但始终没能找到适合他的工作。记者见到这位务工者后了解到,身为菜农的他没什么生产技能,找工作全靠碰运气。“技术岗位干不了,但吃苦出力俺能干!”鉴于这种情况,记者只好将其送到一木器厂,从事装料的工作。事后,据他讲,与其一起进城打工的同村人,基本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岗位……

  通过这次帮人找工作,也让记者对当前进城务工群体的技能状态、就业意愿及流向有了直观了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每年流入务工者3万余名。这些务工者大多生产技能不高,其中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流向了技能要求较低的就业领域及岗位,如服务、建筑领域及一些苦、脏、累岗位。

  时值冬季,又到了外来人员进城务工的旺季,那就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对进城务工群体进行一番有温度的体察……

  外来务工者以“省内男性”为主

  “与以往一样,我们进城务工还都是‘亲带亲’式的组团行动!”外来务工者老王再次见到记者时,没有了最初的腼腆,不用记者开口,便主动介绍起他们务工团队的流向方式。

  老王家住齐齐哈尔市农村,每年农闲时节,便会组织村里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几年前,记者在劳务市场采访时与他结识,并一直保持联系。据老王讲,通过这么多年到牡市打工,以及与其他一些务工者的接触,他深刻感觉到,“目前进城务工者大多是有人牵头,有组织有准备地行动,不像我们最初两眼一抹黑地瞎闯,碰运气。”的确,老王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劳务中介人”,不仅自己每年都要到牡市来务工,而且在他的带动与组织下,村里很多人也都涌进我市淘金。

  现实也诚如老王所言,记者在对外来务工群体的调查中也发现,目前我市外来务工者中几乎都是“亲带亲”式流入。对此,来自吉林市的务工者徐先生结合常年组织家乡人外出打工的经验告诉记者,“有组织的外来打工人员多非亲既友!”

  除了“亲带亲”式的外出务工,那么我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哪里呢?对此,某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外来务工人员虽涵盖国内多个省市,但近八成外来务工人员是省内流入!”的确,记者从相关部门提供的一份资料中看到:在全市每年流入的近9万名外来人员中,78%的外来人员为省内流入,跨省流入仅占22%。此外,一些民间商会及自助社团负责人也表示,流入人员八成以上为农民工身份,普遍学历为初高中文化。此外,就性别及年龄比例看,近九成外来人员为男性,女性仅占一成左右;近七成外来务工人员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由此可见,当前我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省内中青年男性为主!

  外来务工者多流向服务建筑领域

  据了解,随着近年以房地产为标志的建筑行业渐冷,流入牡丹江从事建筑行业的外来人员有所减少,由此也凸显了服务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洼地”效应。对此,某省商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该省流入的外来务工者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但自从建筑行业趋冷后,不仅流入人员有所减少,而且就业流向也转向了服务业为主。数据反映得更为具体:牡丹江市流入人口中,58%从事的是各类服务业,33%从事的是建筑业。一些接受采访的商会负责人也表示,就流入人口所从事的行业划分,服务业始终位列各行业之首,至少吸纳了六成左右的外来务工者;其次是建筑业,目前牡市从事建筑业者绝大多数都是流入人员,这也至少吸纳了三成以上的流入人员。

  为什么服务业会成为吸引外来人员就业的主要领域呢?对此,牡市某劳动力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我市流入外来人员文化程度及就业技能看,多数外来人员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而且缺乏专业特长及实用技能,无法适应一些文化程度要求高及有技术技能要求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自然也就成为吸引外来人员就业的主要领域。此外,服务业用工需求大,就业机会多、就业相对灵活,也是促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向的重要原因。

  外来务工格局难有显著变化

  调查中,记者对比了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结果发现,目前牡丹江外来人员流入数量及就业流向变化并不显著。对此,专业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及就业机会增多,今后外来务工者的流入数量会保持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年龄结构及文化程度也会有相应提高,但就业流向难有显著变化。

  “20年前我带队到牡市打工时,打工者的平均年龄为20多岁,如今普遍为30岁以上。”老王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种地挣钱少,很多年轻人愿意外出打工挣钱,但随着国家农村政策越来越优惠,农村青年更愿意在家种地,不愿意远走他乡从事低技能工作。老王的分析得到了民间商会负责人的普遍认同。此外,其他一些“劳务中介人”还认为,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意识到就业技能的“含金量”,开始有意识地学特长、练技能,这也会提高日后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以适合更高门槛的就业岗位。

  对于当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和服务业的趋势,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认为,尽管外来务工人员专业特长及就业技能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实际来说,仍难以适应更高层次的就业需求及岗位,加之由于本市求职群体多不愿意从事较为繁重和艰苦的建筑业和服务业,由此导致结构性用工紧缺与需求,这也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提供了空间。“可以肯定地说,今后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流向仍将以服务及建筑领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