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花逐蜜半世纪酿蜂味

  来源:黑龙江日报

江红岩与这些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江红岩与这些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本报记者狄婕

  初秋时节,阳光洒在饶河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虽然已经过了采蜜期,这里依旧可以嗅到一丝甜蜜。“嗅”到商机

  专注养蜂半世纪

  在保护区内饶河黑蜂集团的养蜂试验基地,200多个智能蜂箱摆放有序,小蜜蜂钻进钻出地忙碌着。72岁的江红岩随手抽出一块蜂脾,仔细察看蜜蜂的状态。

  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样,即使没有戴蜂帽,他的动作依然从容熟练。“智能蜂箱在手机上就能监测,我跟儿子也学会了手机上网,可还是忍不住过来瞧瞧。”江红岩笑着说。

  的确,当了半个世纪的养蜂人,蜜蜂就彷佛是他的孩子,格外亲密。和记者聊起养蜂,他也格外兴奋。

  1970年,22岁的江红岩跟着叔叔从安徽闯北大荒来到黑龙江。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年后他开启了职业养蜂人的生活,并钟爱一生。

  回忆起半个世纪中国养蜂人的变化,江红岩历历在目。上世纪70年代,他和同伴两个人养一箱蜂,每次放蜂采蜜,他们需要搬着蜂箱,行走120里路。后来他也曾坐着火车去广西、云南养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在饶河县为国营企业养蜂,数量从曾经的两个人养1箱发展到一个人养12箱。

  也就在那时,江红岩“嗅”到了新的商机。

  “1984年,饶河县只有一家蜂蜜加工厂,蜂农的蜜都要卖到这里,因为一家独大,工厂把价格压得偏低。恰好我同学的老师在吉林开了一家东北地区最大的养蜂厂,也需要收购蜂蜜。我就以每斤比国有厂多加5分钱的价格从蜂农手里收蜜,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蜂农都来找我卖蜜,我的收购半径也越来越大。”就这样,江红岩开始壮大自己的蜂蜜生意,不仅把蜂蜜卖到了辽宁、北京,还开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当时,他们都说我是饶河养蜂的叛逆者,但我觉得我才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我是用价格调节经济杠杆,这才是市场经济呀。”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江红岩依然很得意。

  线上直播

  一天销售额500万

  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江红岩的儿子江威继承了这份甜蜜事业,并将黑蜂产业继续壮大。

  2006年,江威成立了黑龙江饶峰土特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发展成饶河黑蜂集团,主要从事黑蜂养殖、黑蜂产品加工、销售、蜂机具加工等,并在俄罗斯成立了俄罗斯远东黑蜂有限公司,负责国外养蜂基地的运营。

  饶河黑蜂集团销售经理杜若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日产蜂蜜5吨,一天可罐装1.2万瓶。不仅在全国各地近400家实体店可以买到他们的产品,天猫、京东、淘宝等线上销售也很火爆,8月份一场联通沃商城直播,当天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元。

  公司还大力发展现代化养蜂技术,投入使用的600个智能蜂箱通过手机云端就可以监测温湿度、蜜蜂重量、采蜜量等各项指标。为了保护东北黑蜂这一优良品种,他们还开展了东北黑蜂育种工作。

  “现在的养蜂模式和我们那个时代肯定不一样了,什么网上带货,云监测,我也不懂,但我知道实实在在做蜜的信念永远不会变。世界养蜂大王也是几代人一直从事养蜂研究,我希望我的家族也能成为养蜂世家,我相信只要坚守诚信就能拥有世界。”江红岩感慨地说。

  山高林大、土壤肥沃、纯净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使保护区里的花朵储备了充分的营养,也让这里产的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在某一时刻,当饶河黑蜂蜜从舌尖滑过,也许很多人会和江红岩一样,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自然馈赠的甜蜜,它不仅化在口中,更会融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