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

  泰国是世界重要的大米生产和出口国家,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公顷左右,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泰国大米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剩余大米出口,常年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泰国香米享誉世界,稳定的稻米出口给泰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泰国水稻

  1、概况

  目前泰国主要分为四大稻作区,分别为:北方稻区,主要包括北部平原区和部分低地,稻田面积约220万公顷,占全国稻田的23%,灌溉条件较好,水稻单产为全国最高。东北稻区,主要为呵叻高原,稻田面积约480万公顷,占全国稻田的44%,土地平整,土壤瘠薄,生产条件较差。中央稻区,为湄南河平原地区,该地区土地平整,人少地多,稻田面积约200万公顷,占全国26%,是深水稻的集中产区;南部稻区,主要以山区为主,面积50万公顷,稻田面积占全国的7%左右。

  2、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60年以前):泰国的水稻育种主要是采用纯系选择法从地方农家品种中选优培育,目标主要是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米粒长度。

  第二阶段(1961-1990年):60年代中期,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方法应用到水稻育种上,并应用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品种材料来提高单产和抗病虫能力。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但进展缓慢。90年代末水稻生物学技术研究起步,科学家试图通过分子技术导入抗病性基因, 但还停留在产品试验和观察阶段。

  第三阶段(2004-至今):泰国政府在2004年初提出促使稻米生产和销售更加多样化的新思路,同时出台鼓励泰国企业主动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和增加农产品、农工产品的出口一项新计划。

  3、产业发展

  种植面积波动下降,单产水平有待提高。近十年来,泰国水稻种植面积主要表现出两个变化趋势:第一阶段(2011-2015年),由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100.0万公顷逐步降低到2015年的944.4万公顷,降低155.6万公顷;第二阶段(2015-2019),由2015年944.4万吨逐步升高到2018年1083.3万吨,随后又下降到2019年的989.0万吨。尽管泰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生产设施较差、“靠天田”面积占比较大、常规水稻品种抗性差,水稻单产水平一直较低。

    大米出口量逐年下降,品质有待提高。近十年来,泰国大米出口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6年大米出口量达到峰值,高达1161.5万吨,随后逐年下降,2019年泰国大米出口量仅650万吨,与2016相比降低幅度高达44.0%,创十年新低,主因是泰铢升值超过40%,其次是泰米品质没有明显提升、米质偏硬,而消费者更喜欢较软的大米,使得泰米在各个市场被取代。泰国政府目前已经成立机构研发新品种大米,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由于面积大、劳动力紧张,特别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泰国稻农耕作方式比较粗放,基本上采用直播方式。在多雨低洼地区,农民通常插秧种植;但在中央平原灌溉区,农民普遍使用经过催芽的稻种撒播;深水稻采用干种子撒播;旱稻常采用条播和点播。水稻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农户用镰刀收获和通过人力或畜力脱粒。

  杂交稻推广面积较小,主推品种较为陈旧。泰国水稻主要是常规稻品种,占98%以上,杂交水稻不足2%。尽管如此,由于杂交水稻产量水平高和种子的生产经济利益促使杂交水稻推广开始增长,但是由于杂交稻品质相对较差,影响推广的进度。KDML105是1959年从泰国地方农家品种中系选出来的,籼型,耐旱,耐酸碱土壤,米粒细长、透明,食味香,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