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美援朝老兵汪振国:炮火中营救二十多名朝鲜人民军

  来源:ZAKER 哈尔滨

  “ 在朝鲜战场上,我和战友在敌军的炮火下营救出二十多名朝鲜人民军。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好像过电影一样,记得老清楚了。” 今年 95 岁的汪振国在呼兰家里,向记者讲述了 70 年前惊心动魄的战地故事。

  汪振国 1925 年出生于呼兰县双井乡工农村,他的大哥和弟弟都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在他们的带动下,1947 年 7 月 1 日,22 岁的汪振国也在呼兰参军入伍。此后,汪振国跟随 160 师 260 团 3 营九连部队从呼兰出发,一路从吉林、辽宁,打到华北,1949 年 3 月进入北京,在中南海警卫师保卫北京城安全。

  撩山尖上监视,秒速打跑入侵敌机

  1951 年年末,汪振国所在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那时候,我家里的孩子还小,老父亲母亲都在老家。” 汪振国说,军令如山,来不及通知家里,我们就出发了。汪振国记得部队是从北京坐卡车到沈阳,沈阳出发坐火车到安东(今丹东)。在丹东,汪振国看见到处都是苏联老大哥的高射炮和苏联部队,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紧张的战事氛围中。

  汪振国所在部队是志愿军第 38 军的纠察团三营九连,主要任务就是防空护路和战地纠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上,看住敌机不让它飞过来,下,保证道路交通畅通。” 汪振国说,我们通常在驻守的山顶上修建一个哨所来监视敌机。“ 在平地不行,听不清动静。得跑大山尖上去,山多高,你就得爬多高去放哨。” 汪振国说,哨所一班两人,2 个小时一轮换。

  “ 敌人的飞机可奸了,它靠近你的时候,都是像苍蝇一样的嗡嗡声,马力开得一点不大。” 汪振国说,但是我们战士也有经验啊,听到动静,呀,这还得了,好,挎挎拉上三七步枪,相当有劲啊,都是从国民党那缴获的好枪,美国造的,这回正好来对付他们自己。明抢示警后,我军的高射炮眨眼工夫就把它打跑了。

  汪振国说,班驻守的地点是顺安郡米上里,在平壤附近的一个地方。在朝鲜三年时间,他和他的班一直驻守在这里。从三八线一直到新义州,沿线几百米一个哨所,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哨所,反正整个朝鲜战场沿线都被志愿军控制住了。

  至于护路,就是战士在马路上指挥交通运输。汪振国说,站岗的时候,每个战士手上除了一个三七步枪,每人腰上还别着8个手榴弹,身上两个子弹袋装得满满的,挎包里背点黄豆、苞米花等干粮,以备紧急情况之需。“ 在朝鲜战场开车的司机必须有两下子。” 汪振国说,因为大部分都在夜间行驶,还不能开车灯,司机们就在朝鲜的沙石路上,一手拿方向盘,另半侧身子在车外边,看着上一个车压出的车轱辘印往前开,往往都能安全通过。

  冒死营救二十余名朝鲜友军

  有一天晚上,汪振国和战友正在执行任务,在离他们所在哨所一百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响起炸弹的爆炸声,顿时把汪振国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汪振国和战友马上跑过去查看情况。原来,友邻的朝鲜部队被敌机发现,被投掷了一枚炸弹。“ 当时房子炸塌了,房梁压在人身上,地上躺了二十多人,” 汪振国说,当时活着的人在地上不停地说:“ 唉呀钩,唉呀钩 ”,这话我知道,是朝鲜话难受的意思。他和战友连拉带拽,火速抢救出了二十多人,并拦了一辆货车送他们去医院。

  临走的时候,一个朝鲜人民军握着汪振国的手说:“ 都木,6个 ”。汪振国知道他在告诉自己,还有 6 个同志在屋里。实际上,剩下那6个人都已经死了。汪振国和战友又把战死的那6个人一一抬出来。“ 太惨了,有脑袋炸没的,有胳膊炸没的。” 汪振国说,就在这时,几个穿这朝鲜军官服装的人过来处理,汪振国和战友在完成任务后返回班里。汪振国说,这是他上朝鲜战场以来离所在哨所最近的一次轰炸,也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也正是因为这次英勇表现,汪振国荣立二等功。

  背毛主席诗词鼓舞士气

  除了执行任务,平时汪振国和班里15个战友们都在地上挖的防空洞哨所里休整。因为是在洞里,哨所里也没有照明装置,进来就黑乎乎的。“ 那时候,班长说,如果美国炸弹落到咱们哨所上,那没招,咱都走了。如果有机关炮打没关系,因为哨所顶上有一米多厚的土,打不透。” 汪振国说。

  三年里,汪振国和战友们没吃到过一棵白菜,大部分时候吃的是鸡蛋粉,有时炊事班做成稀的喝汤,有时炒成干的,就水吃。粮食绝大多数都是小米,高粱米之类的粗粮,汪振国说,偶尔能吃上口面包那觉得老幸福了。刚开始入朝的时候,棉衣不太好,冬天小风一吹就透了,后来棉衣越来越厚,再也没挨过冻了。在战场上,汪振国常常背诵毛主席诗词来激励自己。“ 我最喜欢的是‘飒爽风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首诗。” 汪振国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汪振国和战友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挺过来了。

  “ 朝鲜战场到底有多惨烈呢?平壤二十条大街我都去过,一个瓦片都看不着,飞机炸过来炸过去,” 汪振国还记得,在离平壤二三里地,只有一个红砖房飞机没被敌机轰炸,有一个女子中学炸得只剩楼茬子了。

  1953 年 7 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0月20日,美国飞机再也不来了,汪振国和战友们再也不用在大山里猫着了。1954年,汪振国回到国内。分别前,战友们互相在本子上留言,永远纪念共同度过的这段艰难岁月。

  “ 我一共有五个子女,现在我大儿子都 73 岁了,家里子孙满堂。” 汪振国高兴地说。而他的大孙子汪欣和妻子,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像祖辈一样,坚守在医疗第一线,再一次成为时代的 “ 逆行者 ”,守护着家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