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2日讯 我国是人口大国,日趋加速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使我们每天垃圾的产生量巨大,仅生活垃圾全国每天多达20亿公斤以上,还不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如何使垃圾变废为宝?我省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此话题高度关注,并展开了热议。

  制定循环利用标准将垃圾转变为“财富”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这些垃圾里面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绝大多数都被当作废物扔掉了。搞好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于破解资源约束、化解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董配永说。

  “垃圾资源化利用是节约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董配永代表介绍了他的经验,几年前他已经开始了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的尝试。从2014年10月起,他在绥棱县开展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试点。前不久,他与唐山市古治、开平两个区政府,达成资源化开发利用生产生活垃圾的合作协议,成立了以垃圾、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董配永建议,人大要发挥好立法检查监督作用,进一步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划,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推动社会化、常态化、法治化管理进程。

  王月清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资源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收集标准,约束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垃圾分类回收

  王月清代表经过调研分析,提出要通过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她建议,要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循环利用,在社区、街道、乡村设立垃圾有偿回收点,提高垃圾和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率,大大减少垃圾清运工作量,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绿色环保包装,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董配永建议,要对广大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可行性的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为他们提供土地、信贷、税收、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调整填埋、焚烧的补贴资金,直接补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完善分类回收、网点设置、装储设施、运输加工、再生利用。

  找准特定人群好习惯从娃娃抓起

  对于村里垃圾分类处理,付华廷代表这位具有多年治理乡村环境经验的老书记总结了自己的办法:“垃圾分类处理,家里主要劳动力是指不上的,白天干活累,哪有精力再干这些事,习惯很难培养起来。我总结就是一条,抓住做家务的,发动有时间的。”

  付华廷把垃圾分类的任务交给了村一级妇联和学校教导处。村妇联多次召开妇女大会,指导家中从事家务的妇女们,对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并在村里的社区设置垃圾分类箱。“在农村,妇女空闲时间相对多一些,通过妇联干部引导,再加上文明乡村的宣传,大家垃圾分类的意识正逐步建立起来。”

  经过多次与村民沟通,付华廷发现,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养成,树立青少年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观念教育,在他们的日常学习中,把垃圾分类的思想渗透进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理良性可持续发展。“在我们村的学校,每一位小学老师都会领着学生们定期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像废旧电池、牙膏皮,孩子们都会统一交到指定地点,每交上一节电池,班主任还会给予一些表扬或奖励,带动了娃娃们的积极性。”他建议,要持续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发挥村组织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让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进行垃圾科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