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些为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农村的知青,一铺土炕睡觉、一口大锅吃饭、一起劳动流汗。他们拥有一张张青涩质朴朝气蓬勃的脸庞,用芳华无悔呼之欲出的热情燃烧着每一寸光阴;他们笃定且坚实有力地扬起奋斗之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谱就了那个激情年代的青春之歌。而今,那些岁月已成为霜染青丝的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今天,虽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已成为逝去的口号,虽然“上山下乡的知青”已成为时代的符号。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机会,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回归乡里,挑起了种庄稼的担子。

  他们就是“新时代知青”——被当地的村民笑称“大学生农夫”的黑龙江省供销社的倍丰集团•黑龙江龙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和公司)的农业技术指导人员。

  乡村田野,土地为伴、作物为工,生活条件尤为艰苦。这些“大学生”为何放弃繁华的城市与光鲜的生活,反而去追逐质朴无华的田间种植生涯呢?

  因为,一诚热望,一种信仰,一份责任。

  龙和公司的“大学生农夫”告诉我们:“五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倾向于大都市择业,直到遇到龙和公司。他们对白山黑土的敬畏与热爱;本着为老百姓吃到正宗好吃的稻花香米为社会责任与担当;历时8年对稻米种植苦心孤诣的科研,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学有所成,不忘初心,践所知行所事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长久以来,稻米的品质及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种植环节,因农村的经验主义、技术普及难度等因素,往往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品质及产量。龙和公司开行业之先河,其所销售的龙稻(品牌)大米,由36位“大学生农夫”一步一个脚印,精心指导合作农户进行种植,而且不同于散漫宽泛的技术指导,依托龙和公司强大的科研团队,创新采用寒地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全程监控稻米生长养分等情况,包括检测水稻基地土壤特点、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制定专属方案、统一育苗、实时全程科学监测等,在插秧、浇灌、抽穗等全部环节进行把控。

  可以说,龙和公司技术人员为了确保稻米的品质,在稻米生长的188天长达4512小时的时间内,付出了无数艰辛的汗水。

  一名龙和公司“大学生农夫”严肃又难掩骄傲的说:“虽然我们的汗水与泥土混作一团,但是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我们的专业信仰就是确保我国粮食的供应以及品质的提升,而龙和公司正在履行这项义务,我们更应责无旁贷,这是值得我们共同追逐的一项事业!”

  梦想是一轮朝阳,追逐梦想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36名 “大学生农夫”在稻花香的核心产区,五常龙凤山‘龙稻米专属种植基地’,将每一颗种子赋予生命与使命,亲耕细作,使寒地黑土的稻米营养蓄积更为丰富,为人们带去更多的健康。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浓香绕梁为平淡的生活所带来最淳朴的幸福时,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龙和公司“大学生农夫”魏长凯说:“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涉农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目前还依然留存一些落后的种植方式与技术,如在苗期农户对立枯病认知很浅薄,很多农户只知道用药去防治,却不知道病害的来源和如何进行预防。而且很多方式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全了苗期及整个种植环节的操作规程及技术要点,从而实现了水稻提质增效与增收。这也我们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从田间走来的“大学生农夫”在龙和公司为其搭建的事业平台上,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扎实的田间作为,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种植技术进行推广普及,指导合作农民增产增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一地的农村农业大发展。

  岁月交替,初心不改,奋斗不息。当年的那批怀着满腔热血的知青,如今依然保持着蓬勃的激情,只是多了几分谙熟于胸的致远和淡泊。他们那些永放光芒的知青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听从内心的召唤,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将所学所得回馈社会,履行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历史使命。

  龙和公司的“大学生农夫”——新时代知青,踏着新时代的浪潮,扎身农村从基层田间做起,不遗余力的为深化改革贡献力量,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奉献青春,他们以亲身行动为广大的有志青年群体做了表率,他们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好榜样!

  倍丰集团黑龙江龙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