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介绍精准扶贫经验与体会时强调,“扶贫一定要抓住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这个扶贫的牛鼻子”。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

  近年,精准扶贫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可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捐赠资金到位就“脱贫”,捐赠结束马上形成返贫的现象并不罕见。在如何建立扶贫的长效模式,成为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重要课题。

  自2015年12月在帮扶毕节以来,恒大在精准脱贫中取得不俗的战绩,成功帮助贵州毕节30.67万人初步脱贫。该案例已写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中,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许家印委员回答记者提问许家印委员回答记者提问

  在许家印眼中,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推动了企业派驻的扶贫队伍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形成强大的合力。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的扶贫新路子。

  在产业扶贫方面,许家印强调:“因地制宜非常重要”。恒大针对毕节10个县区独特的生态、气候,帮助毕节打造西南地区的两大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

  据介绍,在恒大的蔬菜基地中,建设15万栋蔬菜大棚、100万亩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及配套的育苗中心。同时,引进69家上下游企业,帮助贫困户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问题。“一个大棚一年收入8千到1万元,就可以帮2个人脱贫”许家印表示。

  同样的,恒大建设了1000个养牛基地,为农户引进15万头种牛,进口200万支冻精,改良100万头当地土牛。实现养一头牛,平均增收4000多元。另外,恒大还因地制宜地做了其他产业扶贫项目,比如经果林方面有油用牡丹,中药材方面有丹参、天麻,以及乡村旅游、农家乐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看来,扶贫的关键是“加强贫困人群的能力建设,并且通过各种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实现贫困人群的自我脱贫”。恒大的产业扶贫模式与学者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恒大的扶贫蓝图中,最核心的要素并非资金而是人才,据了解,两年多来,恒大从全集团系统选拔了2108名领导干部和扶贫队员常驻毕节市扶贫前线,派驻到县、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联合行动。

  与此同时,恒大运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让这两千余名扶贫人员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使得恒大掌握了毕节扶贫第一手的信息,实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形成了恒大精准扶贫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对于鉴别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尤为关键,对于有生产能力者,恒大通过产业扶贫积极鼓励其生产。但对于住在深山中的老百姓恒大采取的就是搬迁扶贫模式,

  据了解,在毕节10个县区内,恒大建设50个新农村和9个移民搬迁社区,共解决4.2万户、18.4万贫困老百姓的移民搬迁,并且给每户配有产业项目,确保他们搬得出,还得稳得住,实现持续脱贫。“到今年年底,我们就可以把18.4万贫困老百姓全部移民搬迁完毕”许家印表示。此外,在就业扶贫方面,恒大成功解决8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目前,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许家印认为,我国2500多万家民营企业如果积极参与,“实现村村都有企业帮扶,就可以形成庞大的社会帮扶力量,就能为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民营企业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