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在东北地区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的平稳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在经济下行、整体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下降的情况下,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项支出保持了增长。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形成同市场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发展环境,东北地区政府还针对行政审批手续烦琐,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等问题,着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东北地区曾经是全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业类别偏“重”,产业链条靠“前”。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目前,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严重滞后,截至2014年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只有69.7%,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大多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和体制上的“寄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关系尚未形成。三是人口红利不断流失,2014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出生率分别为6.49‰、6.62‰和6.86‰,大幅低于全国12.37‰的平均水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26‰、0.4‰和0.78‰,大幅低于全国5.21‰的平均水平。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同期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仅为1.65%、0.92%和1.15%,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五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体制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仍待破解。

  报告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预计2015年全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整体上将处在5.5%上下,其中黑龙江省有望实现6%的增速,吉林省有望实现6.5%的增速,辽宁省有望实现4%的增速。

  报告认为,要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应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多下功夫。

  科技化、信息化将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1月19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科学技术在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正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生物技术、有机技术、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步凸显。随着能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科学技术将成为有效治理资源匮乏等问题的一种手段。例如,水栽法技术,可以实现不用土地只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既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又扩大了作物的生长空间;可以有效解决炎热、干旱、缺水地区的鲜菜供应问题,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解决农业品的异地运输问题,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内生产和销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光纤技术、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正逐渐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装备信息化、农业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网络化正逐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信息咨询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是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实现了许多重要成果的转化。例如,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增加效益15%~30%;农业专家系统能够指导农业从业人员科学育种、栽培、防治病虫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