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出版发行、网络信息、印刷复制、新闻传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制作、会展、工艺美术等产业,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壮大省广电网络集团、出版集团、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报业集团、文投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推进区域性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推动一批文化企业上市。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按市场规律挖掘组织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与时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龙江文化品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延伸发展IP? TV等,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扩大黑龙江卫视落地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实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档案和地方志事业。 

  专栏21重大文化工程

  第五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在创新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基础上,健全和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融合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各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军民、军地协同,共同维护边境社会稳定和谐。推动军民领域协同创新,支持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科研生产能力的开放共享。加强与军工集团战略合作,落实相关合作大纲,推动先进技术转民用,开发特色高技术产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军工装备产品走出去,壮大军工经济。增强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打造哈尔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

  第五篇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创新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龙江”。

  第一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加快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构建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第二章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生产体系。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大兴安岭地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鼓励扶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在煤炭、电力、煤化工等行业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建设宾西、海林、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实施秸秆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基料化重点工程,推进中粮肇东秸秆制纤维素乙醇、佳木斯泉林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加快哈尔滨、七台河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培养公民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消费自觉。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重点在哈尔滨等中心城市使用新能源公交汽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扩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20%。

  第三章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一节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适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加快推动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实行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把握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的需求变化趋势,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大力发展高品质乳制品、畜产品和食品制造,加快发展特色饮品,增加优质食品供给。完善绿色食品营销体系,在哈尔滨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在全国设立绿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体验店等销售网络,发展绿色食品电商平台。培育国内外知名绿色食品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刻画和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形象。

  第二节建设全国一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挖掘释放森林、湿地、江河、湖泊、冰雪等旅游资源潜力和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潜力,突出独特性、体验性、精致性和感染力,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加快核心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开发旅游产品,针对游客细分市场,设计不同时间长度的旅游线路组合,增强接待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创新开发湿地低空飞行、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新型业态,打造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火山湿地、华夏东极、森林深处等4条夏季精品旅游线路,塑造夏季“避暑胜地·畅爽龙江”品牌形象。以独特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冰雪景观为核心,高水准设计、集成展示适合于普通游客、参与性强的冰上、雪上活动,重点打造大美雪乡、鹤舞雪原、北极圣诞、秘境冰湖、冰雪森林等5条冬季精品旅游线路,刻画“冰雪之冠·黑龙江”冬季旅游品牌形象。

  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充实完善提升五大连池、汤旺河、镜泊湖、兴凯湖等景区旅游度假功能,使旅游产品发展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加快建设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推进夏季山地自行车主题公园、水上乐园、森林温泉、高等级雪道等项目建设,把亚布力建成以冰雪和森林旅游为主导,集国际国内运动赛事、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避暑养生为一体,专业和非专业结合的世界级滑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三节创建全国北方夏季健康养老基地

  依托生态、医疗和绿色食品等供给保障能力,利用夏季气候优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完善养老设施和专项服务,推动健康养老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全国北方夏季健康养老基地。积极发展“候鸟式”养老等新业态,开发系列集慢性病防治、观光度假、绿色食品配餐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品。整合养老、旅游、医疗康复等公共服务资源,壮大夏季养老服务联盟,发展跨省际、跨地区合作经营,建立“候鸟式”养老置换服务合作机制。完善夏季养老宣传推广体系,逐步实现夏季养老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点对点”省际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

  第四节构建现代林中经济产业体系

  发挥林区天然、绿色、生态优势,以林菌、林果、花卉苗木、林中养殖等为重点发展现代林中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与种养户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野生品种保护和人工种养生产加工基地。把林区良好的生态天然信用转化为品牌信用,整合打造“黑森”、“北极”、“林都”等知名品牌,加快构建林中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面向全国的专业化大型林中产品交易市场。

  利用绿色北药生产条件,扩大无害化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北药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创新,加快药材开发和精深加工,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现代化绿色北药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刺五加、五味子、林下参等北方特色药材,建设北药GAP基地。加强化妆品、保健品、中草药等产品研发生产,加快绿色北药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