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省高校“头脑风暴”大比拼:凭这两点,它们在 687 件作品中胜出

  来源:ZAKER 哈尔滨 记者 董艳春

  高校里师生们的发明创新都有什么拔尖作品?历经 5 个多月的比拼,近日,黑龙江省第五届 “ 知识产权杯 ” 高校发明创新竞赛结束,一批不仅学术理论较高,而且实际应用价值高、创新意义强的优秀作品涌现,我省高校在知识产权创新上的水平令人眼前一亮。

  全省 14 所高校拿出 687 件作品,评奖都看啥?

  此次竞赛由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教育厅、科协和团省委共同主办。

  历经 5 个多月的本届竞赛共征集到来自全省 14 所高校师生的参赛作品 687 件。其中,教师组参赛作品 61 件,学生组参赛作品 626 件。

  这么多作品,评审都有什么重要标准?重要性依次是:技术先进性、创新点、应用性、申请者表述清晰。先进、创新、应用,是科技发明中的 “ 关键词 ”,也是竞争的热点。

  经过初审、预赛、决赛激烈角逐,由组委会和评委会综合评定,91 件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最终获奖。其中一等奖 10 件,二等奖 21 件,三等奖 60 件。

  环保元素成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记者注意到,在评审标准的应用性中,包括商业性、环保性两个分标准,而环保性以超过商业性一倍的分值,成为应用的重点。环保性的具体要求是:应为绿色设计,在环保要求、节约制造成本、能耗和可回收方面有良好表现。

  在此次竞赛中,一些发明作品,从主题到元素,都体现着环保理念。新型 “ 绿色 ” 医用敷料、利用废弃物合成化肥的方法、盐酸二甲双胍口服药再利用的新方法 …… 环保元素多个作品获奖。

  获奖作品 “ 一种以植物提取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的方法 ”,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付玉杰老师指导,崔琦、刘巨钊提交。

  把废弃物变资源,是这项发明的可贵之处。崔琦介绍,团队是做药用植物的,提取分离得到里面的功能活性成分以后会留下植物残渣,这就是植物提取加工剩余物。

  而纳米微晶纤维素,简单说,是一种生物质纳米材料。它有多小?据称厚度仅为一粒沙的千分之一,“ 身材 ” 小而能耐大:在精细化工、食品、医药、生物功能材料及新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该发明以植物提取加工剩余物为原料,通过酶预处理得到植物提取加工剩余物纤维素,之后经酸解水热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比传统的直接水解纤维原料得到的纳米微晶纤维素得率要高,同时使用的原料为植物提取加工剩余物,多为废弃物或提取后残渣,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像东北常见的蓝莓等浆果植物叶子、小麦秸杆、玉米秸杆等,都可以 “ 变废为宝 ”!

  应用机器人仍是强项

  应用机器人领域的发明创造,在我省高校中仍是强项,在此次比赛获奖作品中,各种机器人 “ 大显身手 ”:裂缝识别水下机器人、水下检测机器人、多模式高精度水下机器人、仿人护理机器人 ……

  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增多,医疗、康复等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大,而医务护理人员稀缺、专业受训人员少、人工护理费用上涨等现状,使得我国出现的失能护理问题更加突出。研究护理机器人代替或辅助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护理已经成为热点。获奖作品 “ 基于磁悬浮球形关节的仿人护理机器人 ” 正是抓住了这一领域的热点,该作品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张洪鑫老师指导,仇浩然、胡苹、成禹提交。

  张洪鑫老师介绍,研究团队针对失能病人、老年人或残疾人的辅助护理,设计了高度仿人机器人,可以替代或辅助医护人员和家属完成对病人、老年人或残疾人的护理,包括搬运、翻身、拿取东西等动作。

  其中,依据磁悬浮技术设计了磁悬浮球形电机模仿人的关节,比照传统电机能够减少摩擦与功耗,同时电机 360 度无死角旋转,增加了关节的自由度;胸腔与盆腔由四个电动推杆通过球形万向节连接,使得机器人可以灵活完成弯腰动作;在手臂及腿部增加 “ 电动伸缩杆 ”,用于提高机器人的带负载能力。

  更为神奇的是,护理机器人能够完成语音交流、WiFi 通讯和远程控制的功能,机器人之间通过公用网络完成信息的交流,当电量不足时,机器人还能实现自动充电!为了使得机器人更容易被人类接受,模仿人类的外观特征,为机器人设计了帅气的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