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规格功夫,新百年世界一流。”2020年6月7日,被誉为新中国“工程师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迎来建校100周年纪念日。当晚,哈工大校园上空千架无人机组成编队升空表演,名为“苍穹之舞”,无人机升至高空摆出哈工大校徽等造型,通过光影变幻展现了哈工大的百年历史变迁。据悉,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无人机团队为表演提供了技术支持。场面甚为震撼,除无人机团队之外,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还拥有哪些高科技项目呢?6月12日,新浪网带您一起走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建设“科创产教”共同体的运营模式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由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4年12月联合创建,主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核心任务来进行整体布局。经过五年的科研探索,形成了“科创产教”共同体为主线的运营模式,解决市场化机制、区域产业智能升级、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等相关问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服务社会。

  从集团整体科研战略布局来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涉及的机器人领域众多,集团常务副总裁白相林在采访中介绍,集团在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文旅机器人、医养康助机器人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聚和协同共生的发展态势,全面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创业,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政企联手“新基建”完善地方市场化机制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科创产教”共同体的商业平台模式已平稳运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目前,HRG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专家领衔、规模逾1200人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成了涵盖全链条、全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自主建设运营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业务体系,HRG已申报专利2200余项,每年新增专利300余项。集团常务副总裁白相林说:从增速上可以看出,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会形成很多无形资产,这也正是“科创产教”模式的核心所在。

  今年的两会中,“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探索的“科创产教”运营模式,正是符合“新基建”三个基础内容中的多个要素。在谈及该模式的具体推进运营过程时集团常务副总裁白相林说,HRG与当地政府通过共同建设“科创产教”共同体的方式,此模式在顶层设计和实施推进中,能够更好的为地方政府实现汇聚科技人才和产出科创类成果产业聚集,协助政府建立当地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就业,帮助各级地方政府解决人才、产业、核心技术等问题,通过科研创新与地方政府相互支撑,更加有助于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地方市场化机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并在实际运营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依托“科创产教”模式孵化  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只有坚持科技创新,追求卓越品质,才能真正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五年来,依托HRG“科创产教”模式的孵化,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做创新+创业+产业的一线尖兵。

  集团旗下HRG华粹以智能机器人焊接,非接触测量和免示教机器人应用为核心技术,一直致力于解决生产制造类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的问题。HRG哈工药机以非标定制化研发生产见长,在疫情期间,曾给省内制定口罩供应企业紧急调试设备产线,在重大公共事务中,发挥技术特长,解决问题,尽显担当。 此外, 集团旗下的一舍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概念人机交互设备开发的高技术企业,拥有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算法及相关专利,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深耕信息基础设施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在谈及未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战略规划,白相林介绍,对于机器人产业来说,控制器、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一直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将不断深耕信息基础设施,加大科技创新端的投入,尤其是在精密减速器的设计、制造方面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垄断。

  同时,集团将“科创产教”打造国内样板式工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集团业务进行聚焦。在全球层面,主要围绕技术服务领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设置海外分中心,依托一个总部、多个科创基地和海外业务中心,不断强化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业态共生、目标共赢,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