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3月18日讯 今天是“二月二”,你“剃龙头”了没?曾几何时,哈尔滨没有那么多“Tony老师”,理发时也没人边吐槽你发质差,边向你狂推护发产品,“理发师”有可能是你妈或者你姐,“卷发棒”或许只是根烧烫的炉钩子。这个“二月二”,记者走近老哈尔滨人,听他们讲述那些随着头发生长、掉落的时代记忆……

  婚礼前夜 朋友用炉钩子给新郎烫头

  讲述人:王焕堤 74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的理发店寥寥无几,基本都是“国营”的。在我的印象里,当时地段街一带有两家,东大直街邮局对面有一家,道外靖宇五道街附近有一家。由于理发不太方便,每到过年过节,所有的理发店门口都要排起长龙,特别是春节之前,无论男女都要去理个“彩头儿”,大家一大早就去排队,中间想上厕所都不敢去,怕白排了。我当年还听过这么一个段子:在地段街上的一家理发店门口,一位妇女因为憋尿时间过长被送医院急救。

  当年给新郎新娘弄发型,得托人找理发师傅。1976年10月末,我忙着筹备婚礼,把理发的事儿给忘了。结婚前夜,几位好友陪我去新娘家,礼节性地问一下女方父母,第二天接新娘时还有什么说道儿。等从女方家出来,已是晚上九点多,这时一位好友提醒,我的头发还没弄呢。我这帮朋友都是画画儿的,自以为无所不能,其中一位姓金的同窗好友主动请缨,“咱画画儿的都知道‘形儿’,知道‘形儿’就会烫!”

  随后,这帮文艺青年一起来到道外南五道街我当时所在的单位——哈尔滨市装潢美术设计公司。单位锅炉房里有个用洋铁皮制的烧水炉子,打开炉门一看,火还未熄,我们往里加了一铲子煤,把火烧旺,又找了一根用铁条弯成的炉钩子,放到火里烧热。

  这位老金同学先是弄了点儿水把我的头发打湿,然后挥舞着炉钩子在我头顶上大显身手,另外几个朋友在一旁瞎支招儿。只听一阵阵“吱啦、吱啦”声,伴着头发烧焦的味道,折腾了十多分钟总算大功告成。至于效果如何,妻子每次谈起当年的婚礼发型都忍不住感慨一番:“你那头发整得啊,真是难看死了,还不如不整!”

  趁父母不在家 初中时偷偷用火剪子烫刘海儿

  讲述人:车淑范 58岁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哈市第26中学读初中,姑娘们流行烫刘海儿,那会儿不像现在,能借助那么多专业美发设备,只能靠自己即兴发挥。

  平时上学老师不让烫头,姑娘们一般趁着寒假,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好好臭美一番。每年过年之前,我妈都会找个帘子当围布,用裁布料的大剪子给我剪发。我会趁着父母不在家,偷偷地用火剪子给自己烫刘海儿。当然,每次他们回家后难免要数落我一顿,主要是怕我被火剪子烫到,现在想想确实挺危险的。

  我家住在顾乡,当年附近的理发店很少,每次都要坐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理发。大多数理发店只能剪发,只有少数店可以烫发。我记得,最早烫头时还没有电烫帽,脑袋上吊着很多电线,那些夹子看起来就像是夹裤子用的, 20多分钟一动不敢动,生怕夹子掉下来烫坏耳朵,而且每次做头发都跟蒸桑拿似的,满脸通红、全身是汗。最要命的是,那个年代烫头风险蛮高的,头发烫焦是常有的事儿,有一回,我的头发焦到根本梳不开,只好忍痛把齐腰的长发给剪短了……

  曾被起外号叫“大波浪” 怕打湿卷发每天只用毛巾擦脸

  讲述人:李秀英 63岁

  我出生在双城农村,以前一直梳两条长长的麻花辫,结婚后搬到了道里区,当时很多小媳妇都流行烫头。1979年夏天,我在南岗区西大桥附近的一家理发店,第一次烫了当时流行的“大波浪”。

  当年,我在省建一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将近八十块钱,烫头花了十五,心疼够戗。我身高1.70米,头发又黑又长,特别适合这个发型,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标志性的头发认识我的,无论是单位还是小区里,大家都管我叫“大波浪”。值得一提的是,我当时的回头率还挺高,不少年龄相仿的人追着我问:“你这头发是在哪烫的?”

  那时候钱紧,烫头费用高,我平均每年烫一次。为了让波浪卷能多挺一段时间,我尽量避免让头发沾湿,每隔七八天才洗一次头,每天洗脸时也都小心翼翼的,像南方人那样只用湿毛巾擦。

  因为特别喜欢“大波浪”,我梳了30多年这个发型。直到前些年,我常去的那家理发店关门了,我发现现在能烫好“大波浪”的理发师傅越来越少,我去很多大型连锁理发店,不但价格贵得吓人,而且很多年轻的理发师都烫不出当年那种感觉了……

  20年钟情“湖北理发” “从当年排长队到如今不必等”

  讲述人:王涵 55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哈尔滨大街小巷有很多湖北人开的理发店。当时,“湖北理发”三四块钱一位,价格低、手艺好,顾客经常排长队。我每次去理发,都要等上三四十分钟。

  我在儿童电影院附近的一家湖北理发店,剪了十多年的头发,眼看着当年的洗头妹变成了店长。但是后来随着理发店越来越多,她生意不好做,便改行卖药去了。这些年,我常去马家街附近的一家湖北理发店。旁边的主街上有不少大型连锁美发店,很多年轻人进进出出。这家湖北理发店在一条背街上,店面也就十多平方米,只有两把椅子和一个沙发,绝大多数客人都是中老年人。现在每次去理发都不用排队,感觉屋里挺冷清的。

  其实这家小店的理发师手艺很好,理发始终是15块钱。我曾经问过老板:“这么多年了,外边理发都有六七十块钱的了,你为啥不涨涨价呢?”她感慨道:“现在年轻人一般都去连锁的美发店了,剩下的都是老顾客,哪好意思提价啊,也怕涨价了大家就不来了……”

  我每次剪发都会多付5块钱,给老板“凑个整儿”,我俩经常要撕扯半天,她才会不好意思地收下。也许时代变了,但我依然希望“卖手腕儿的”能干过那些“卖产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