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饶河专场在哈尔滨举行。

  饶河县位于我省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1909年建县,县域面积6765平方公里,人口15万,县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有耕地面积474.4万亩。饶河历史厚重,小南山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饶河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也是充满希望的土地,东北抗联第七军就诞生在这里;上个世纪中叶来自祖国各地的垦荒人在这片土地上,用青春和汗水守卫边疆、繁荣边疆;郭颂老师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就原创在这片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饶河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面,我介绍饶河县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

  据双鸭山市政协副主席、饶河县委书记韩雪海介绍,饶河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饶河县坚决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做实精准文章,下足绣花功夫,集中优势兵力、集聚优势资源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截止2017年底,全县31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三通三有”标准出列,全县贫困人口370户618人中,有257户、40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6%,2018年8月,省政府批准饶河县摘帽退出,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饶河连续两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被评为A等次。

  坚持统筹推进

  饶河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全县农村人口42534人,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8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比重是1.5%。我们贫困人口体量上虽不大,但“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占比达到90%以上,这是饶河脱贫攻坚基本现实情况。因此,在工作中不仅针对31个贫困村,更是面向全县所有79个村统筹来考虑。因为在“三农”工作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饮水、公路、村卫生室等,这都是带有普遍性和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不能有太大差异,避免造成村与村之间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不均等,这样会出现矛盾,因此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统筹推进这样的思路。近几年来,我们围绕“一带一区一窗口”建设,举全县之力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东北黑蜂、饶河大米等一批“地产品”知名度持续攀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68公里、贫困村内路1000余公里,完成81.13公里的饶盖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文化广场50个、村卫生室57个,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坚持实事求是

  在工作中,既不盲目拔高,也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因村施策、因人施策,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就业则就业原则。2016年以来,累计开发农村公益岗位97个,农村务工8.4万人次,发展庭院经济341户。

  坚持精准精细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重在精准精细、靶向发力。

  一是识别精准。严格按照贫困对象识别标准和程序,深入细致做好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复核认定和建档立卡工作,变“面上掌握”为“逐户摸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确保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不落。

  二是政策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用心向政策精准发力。教育扶持暖心。实施“助、贷、免、补”教育帮扶政策,在全省各市县率先全面免除高中学杂费和住宿费。2016年以来,累计为5402人次发放资助金410余万元,全县无“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检查验收。看病不揪心。投入5240万元,搭建了智慧医疗平台,完成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乡镇卫生院维修改造,购置大型医疗设备20余台套,招聘医护人员61人。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累计报销和救助1678.97万元,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住的安心。我们合理运用维修加固、新建翻建、购买置换、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严把施工质量关。投入资金2991万元,改造危房2124户,确保农村群众住上安全房。饮水放心。投入资金3774万元,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改造,新打水源井45眼,铺设管网140余千米,安装及维修净化设备89台套,新建及维修厂房73座,全县自来水入户率从2016年85%提升至98%,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群众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兜底保障顺心。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兜尽兜,贫困户享受低保487人、特困供养29人、临时救助45人,兜底保障切实发挥作用,做到兜住兜牢。

  三是帮扶精准。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市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有38个帮扶单位,实施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等项目97个,助力了我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深耕产业致富路。依托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外经贸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扶贫“n个一批”工程,“一户一策”落实产业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济合作主体发展,全县各类农业合作社发展到409家,其中26个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198户。发放资产收益分成42.55万元、光伏项目收益分成44.35万元,发放扶持资金144万元。全县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均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6445元增加到2019年的9576元,年均增长14.1%。同时,我们深挖特有的民俗和生态资源潜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全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处,四排赫哲族村、小南河村晋升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金融扶持引活水。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几年来,我们为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落实小额信贷政策,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660笔3237.8万元、小额贷款分成103.05万元。消费扶贫拓销路。通过广泛动员、多方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扶贫产品销售力度。目前,共收录182户贫困户自产农产品263个,扶贫企业产品44个,认定扶贫产品25个,仅2020年通过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专区专馆等销售农副产品3528.8万元。就业扶贫稳增收。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构建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畅通对接渠道,向贫困劳动力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助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2017年以来,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468人次,其中安置公益岗位210人次,年人均增收8500元。

  坚持强化党的建设

  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坚持把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我们发挥干部主体作用。全县38名县处级干部、5个省直部门、32个市级部门、88个县级部门分别帮扶9个乡镇79个村,79名第一书记、31支驻村工作队、700多名干部吃住在村,常态化入户,落政策,上项目,解难题,送温暖,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真帮实扶,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和服务,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县现有国家级文明村2个,市级以上文明乡镇100%,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55%以上。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资源拉动增收逐步向产业拉动增收转变。

  持续巩固提升

  脱贫摘帽后,为了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制定了详尽的退出后巩固提升方案,统筹考虑全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与边缘人群、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问题整改与返贫监测,确保脱贫成效持续稳定。经过两年多的巩固提升,切实提高了全县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退出后续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全县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城乡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持续增加。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8元,增长18.7%,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