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教堂则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教堂有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一点在哈尔滨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座北方城市究竟有多少教堂?据说在20世纪最繁华的时期,哈尔滨的西方教堂就有68座,因此被称为“教堂之城”。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其中的一些已经消失或者仅剩残迹,其中的一些则仍然矗立,还拥有了新的作用。下面就来说一说哈尔滨曾经和现在的那些知名教堂。

  哈尔滨曾是各种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城市,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留下痕迹,说起对哈尔滨文化有很深影响的西方宗教,应以俄罗斯东正教为最。中东铁路建成后,哈尔滨成为沙俄在远东的移民中心,1922年哈尔滨成为东正教独立教区,数座教堂在此建立。现在哈尔滨的西方教堂,很多都是东正教堂,其中就有哈尔滨旅游的地标建筑之一,圣索菲亚教堂。还有圣尼古拉教堂、圣伊维尔教堂、圣母守护教堂等等,都是在哈尔滨有近百年历史的东正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可能是现在哈尔滨最知名的教堂,这座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位于道里区透笼街88号,现内部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虽然索菲亚教堂如今远近闻名,但在几十年前,哈尔滨最有名的教堂却不是它,而应该是被誉为“远东第一东正教堂”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圣尼古拉大教堂建于1900年,又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为纯木制构架井干式构成。此教堂在1966年被彻底拆毁,原址位于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央。2006年,圣尼古拉教堂复建工程开始,人们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还原了这座教堂,在度假村“伏尔加庄园”内作为艺术馆对游客开放。以尼古拉教堂为代表,在哈尔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被时间摧残的教堂被翻新,再次呈现出哈尔滨异国文化风格的魅力。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原尼古拉大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原尼古拉大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圣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曾为军用东正教堂,建于1908年,折衷主义风格,砖木结构。在历史中,该教堂的五个“洋葱头”被毁坏,建筑主体也变得破败。2017年,在哈尔滨火车站的扩建改造中,这座教堂得以重修翻新。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曾经的伊维尔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曾经的伊维尔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在哈尔滨市中心的东大直街,有三座分属于不同宗教的教堂,可谓是哈尔滨独特的教堂景观的一个代表。这三座教堂分别是圣母守护教堂、南岗礼拜堂、波兰天主堂。

  圣母守护教堂,或称圣母帡幪教堂,原本教徒多为乌克兰人,故又曾名为乌克兰教堂,始建于1902年,是一座罗马风格的东正教堂,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距离圣母守护教堂不远,就是尼埃拉依教堂,又称路德会教堂、南岗礼拜堂,1916年建成,是一座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教堂。地址在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与前两座教堂相比,下一座教堂也许缺少了一些历史的沧桑感,因为它也曾被毁坏,2004年才得以重建。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又称东大直街波兰天主堂),1906年为波兰侨民集资建造,是一座哥特式的天主教堂,重建之后,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原波兰天主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原波兰天主教堂(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圣母安息教堂同样位于东大直街,又名乌斯平卡亚教堂,这座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建于1908年,主体建筑和钟楼上的十字架等物被去掉,仍存的教堂建筑现为文化公园的一部分,钟楼是公园的一个侧门。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教堂钟楼(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教堂钟楼(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哈尔滨天主堂),原名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始建于1921年,为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位于哈尔滨南岗区士课街47号。1980年哈尔滨恢复天主教活动后,此东正教堂被转给天主教会。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呼兰天主教堂,始建于1908年,主体建筑为双塔型法国式,具有浓厚的欧式建筑艺术风格,造型类似巴黎圣母院。教堂地址为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大街71号。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呼兰天主教堂神父楼(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呼兰天主教堂神父楼(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中东铁路建成,是侵略者肆意扩张的结果,但也为原本只有无数小村落的哈尔滨带来了现代化的发展。当时俄国人实行“华洋分治”,占据远离江边的地区。中国人则大多居住在靠近江边的区域,直到现在,那些地区的风格也与“俄式哈尔滨”有很大差别。同样,在当年的哈尔滨,也有无数移民从世界各地到来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为这座城市的繁荣提供了助力,也留下了宗教活动的痕迹,比如代表伊斯兰教的哈尔滨清真寺,代表犹太教的犹太老会堂等。

  哈尔滨清真寺,原称滨江清真寺、哈尔滨清真东寺,建于1897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哈尔滨的伊斯兰教以道外地区为中心,大部分穆斯林为关内移民。但有一座清真寺比较独特,就是道里区通江街108号的鞑靼清真寺,这是当年居住在哈尔滨的俄罗斯突厥人以及土耳其人使用的清真寺,所处位置也比较特殊,在当年位于犹太人居住区附近,与犹太老会堂在同一条街。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图片来源:大话哈尔滨 符岚波)

  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的前身,曾是犹太人聚居之处,这个据说在当年的哈尔滨有几万人的族群在这座城市发挥着自己的商业才能,促进了哈尔滨的经济生活。他们建立了自治社区、商铺、学校,还有犹太教堂。现坐落在通江街82号的老会堂音乐厅,就是哈尔滨犹太总会堂(老会堂)改建而成。犹太总会堂建于1909年,是哈尔滨第一座犹太会堂,是这个城市中犹太人生活的重要象征。

  哈尔滨独特的教堂文化景观,是这个北方城市在百年间兴衰发展的缩影,固然,当年这座城市对移民、宗教的“包容”,呈现出的繁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被动变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种历史的痕迹都是这个城市真实的一部分,讲述的是人与城市的故事。即使信仰不同,身份不同,人们在进入教堂时,心中大多带着美好的情感,这就是“教堂之城”哈尔滨的动人之处。

  (感谢符岚波先生为本文提供摄影资料,本文的完成得益于他对哈尔滨老建筑的热爱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