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当《乌苏里船歌》的优美旋律牵着照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走进这个村庄的时候,不仅照亮了赫哲族人走向幸福的小康路,也照亮了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心。

  为了下好扶贫“先手棋”,他们把启“民志”放上心上,用真情换真情。

  每天,当启明星渐渐隐去,驻村工作队员便逐户走访,拉家常、交真心,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坚持用反面典型痛击邪气,化解个别村民的负面消极情绪,唤醒村民的自强意识、政策意识、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

  走访中,村民总是问:“这政策靠谱吗?”“这么干能行吗”……于是,驻村工作队发挥村广播大喇叭、微信群等载体优势,深入解读脱贫攻坚政策、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宣传表彰先进典型,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转变观念,坚定信心。

  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驻村工作队抓住重点人群,组织开展民族风情舞蹈等培训;围绕关键时间节点,发放带有扶贫政策的新年挂历、对联等节日礼品,组织主题党日、老兵座谈、升国旗等主题活动。同时,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志愿者队伍,持续组织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选模范典型,以此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为了催生发展“新动力”,他们把扶“民智”抓在手上,找“病因”挖“潜能”。

  村民邓忠新和王志祥属于贫困边缘户,驻村工作队在了解到他俩有做豆腐和理发的手艺后,便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致富,并捐助资金购置了相关设备。现如今豆腐坊和理发店的月均纯收入分别为800余元与400余元。村民王立平有制作鱼酱等产品的特长,就鼓励他开办鱼产品加工小作坊,并帮其咨询政策、注册商标、申请贷款……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是精准扶贫的顽疾。为此,驻村工作队组织省市场监管局干部职工捐款4.3万元,持续为5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奖学金;选拔7名学生参加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夏令营活动;组织5名村民免费参加佳木斯市技师学院的锅炉作业技能培训。同时,深入宣讲社保政策,让国家政策红利普惠到全体村民。村民高洪海患有脑梗后遗症、孩子又上大学,导致因学因病致贫,驻村工作队协调社会人士资助3万元。如今,高洪海的女儿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全家从此走进了新生活。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村民的“致富经”更难念。对于村民的“烦心事”,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协调药厂捐赠价值5万余元常用药品,由镇医院看病开处方,免费发放给村民。动员企业、检测机构等捐赠价值40余万元的物品充实村爱心超市,作为孝敬老人等方面的物质奖励,切实让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启动脱贫“新引擎”,他们把“责任”扛在肩上,聚“民力”把“富脉”。

  为让鱼皮画等特色产品走出乡村,驻村工作队促成村委会与抚远市原生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村里可无偿使用“乌苏镇”商标10年;组织参加了哈洽会、绿博会、年货大集、产销对接会等;将鱼产品纳入“小康龙江”电商平台,注册开通了网店,利用省电台广播直播为产品代言,赢得广泛赞誉。同时,积极引导村里的“网红”能人进行直播销售。鼓励村民在经济发展链条中找准自身定位,兴办民宿、鱼馆等产业。村民的腰包鼓了,干劲也就更足了。

  抓吉赫哲族村地处祖国最东端,具有打造特色旅游的先天优势。驻村工作队瞄准这个主攻方向,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71万元,建成村便民综合服务站(游客服务中心);筹集资金50万元,完善站内设施功能,打造对外旅游良好形象。引进东极邮局入驻站内,拓展“东极点”旅游服务。争取国家计量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抚远东极连续跟踪站,打造科普旅游新亮点。协调企业投资15万元,在村口建成“擎天柱”户外广告牌,推介赫哲民俗文化旅游和脱贫攻坚成效。翻新了村口“东极村”标志石。筹集资金1.6万元在全村开通免费WIFI服务,为“东极”旅游名片注册新动能。2019年全村游客近3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160多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达500余万元。

  针对脱贫后的巩固提升问题,驻村工作队争取市石油公司投资100余万元复建村加油站,增强人流物流聚集效应。筹集资金152.5万元,为村委会购买耕地11.5公顷,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夯实了不返贫的“保障点”。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新起点。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驻抓吉赫哲族村扶贫工作队将继续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用情用力团结带领赫哲族群众在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纪祥勇 张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