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容]
民间智库新农十三观解读(之四)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学不了欧美
也学不了日韩
我国主粮种植产业,做为中国农业的主战场,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和要素短缺、资源价值远没有被挖掘的现实情况。“三农”问题突出呈现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的核心痛点和深层次矛盾,且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点混杂、多种问题待解。其中,体制如何创新,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农业现代化如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要科学思考的
前几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农业发展系列研究丛书曾清晰写到:“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不动摇,农业家庭经营不仅现在是、将来也会长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的领导过去常讲,“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不是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而把农业搞好了的,“有些大的农业种植公司也都是家族式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今天,我们必须摒弃农业家庭经营为主这个理论桎梏,站在“因时而立、因势而变”的辨证哲学发展观的角度,正视中国国情和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竞争无力的现实情况,打开这个理论枷锁。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变不变革?如何变革?这不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能否落实的关键战略问题。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必须要突破。继续坚持家庭经营为主要体制模式的陈旧理论必须破除。
欧美日韩发达国家统统实行的家庭经营种植模式不适合中国
中国目前的国情、民情基础和时代环境都不一样,我们学不了欧美的经营农场,也学不了日韩的农协体质,我国目前社会关系、产业环境、科技竞争以及时代背景,都不允许中国像欧美日韩那样,再用四五十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质变革,必须符合国情需要,符合国际竞争需要,符合“三农”协调发展需要。
主流农业理论界和政府政策主管部门普遍认为全世界的农粮种植都是家庭经营模式,即使是农业公司也是家族经营,美国是,欧洲是,日本也是,韩国还是。主要认知逻辑是农业种植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特别琐碎,不易考核工作量、工作标准以及工作成效,只有家庭成员间这种不会相互计较的共同利益体制关系才适应农场经营。所以就断言“家庭经营现在是、今后也长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这个观点是根本没有真正了解世界,没有认真了解国情,没有认真了解三农。中国的国情基础和民情素养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竞争环境更不一样,模式也根本不可复制。
发达国家的农户土地大多为私有制世袭,农场主是典型的中产阶层,环保意识和科技应用水平很高,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协会协调机制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政策支持加市场化历炼已日趋成熟,乡村文化传承优良,社会崇尚田园生活和农作物种植,城里的贵族和中产阶层在乡间大都有祖屋、有家族农庄或度假别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生态人文的和谐早已将乡情融入家族世代人的心中,放假和退休是一定要回到乡下的,日本农户中的长子是必须要留在家里务农的……这些都与我国国情、乡情、民情差别巨大。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于80年代的后工业化时代,至今大多都有四十年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就面临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社会关系、产业环境和科技竞争都不允许我国像欧美日韩那样,再用三、四十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尽好又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我们不但要种粮食,还要更科学的种好粮食,不但要耕耘土地,还要生态治理面源污染,还要重塑乡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创新土地价值、创造农业资本生态价值高地……这些通通早已不是工作内容特别琐碎、相互不会计较这样的低层级利益关联起主导作用的年代了,因而欧美日韩我们都学不了。唯有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集中资源突破创新。
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土地种植也一定要以农民家庭为主
承包权牢牢掌握在农户手中的大政方针非常正确,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只有放手并与更先进的生产力要素联结,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农户家庭“承包土地”和“种植经营”完全是两回事。再谈中国农业今后还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就是瞎扯!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世界农业史上最突破性创造的、经历时间最短的、变化最深刻的、参与资源最浩瀚的、最波谰壮阔的伟大创造。种粮大省的单品种、大面积主粮种植产业,传统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必须被更大规模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大型农业集团体制所替代。
创建农牧城建一体化的、以体制保障农民持续收益的大型农业企业集群是中国农业内富国民、外强世界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