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以辩证的哲学发展理念清晰认知现有农民群体难以承担“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使命。而且还要进一步清晰评判依靠“  培养新型农民  ”、“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鼓励大学生务农  ”等举措,因为没有组织化体系为依托,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为引导、没有切实的保障为动力,没有美丽乡村配套建设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也难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农村建立起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军团和强大的组织化体系。这样,“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基本国策,在落地执行上就因缺人才、缺团队、缺组织体系而不能实现改革的预期效果。这就是最应当打开的“ 三农 ”核心痛点。造成这一深层次矛盾蔓延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理论研究主管部门和主流农业理论界长期抱着不放的“ 唯农民论 ”理论。

  “唯农民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是“农业的事农民干”、“农村的事农民管 ”、“农民的地农民种”、“农民自己的事还得农民自己解决”。

  “唯农民论”,误导国家农业发展政策,造成“三农”深层次矛盾蔓延

  “唯农民论”理论,主流农业理论界及政府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抱着不放“唯农民论”理论,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并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农业政策主管部门僵化教条的理论逻辑,缺少辨证哲学发展观的严重不符合国情的顽固陈旧理念,缺乏复杂国际竞争环境下驾驶中国现代大农业创新发展的大战略思维,是导致“十二五”期间“三农”发展缓慢并影响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

  “唯农民论”理论,机械、片面的错误理解“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中央宏观战略思想。不愿意承认粮农群体不仅弱势而且也很弱能;不愿意承认种粮的农村不仅经济贫困落后而且社会和文化生态严重断层;不愿意承认粮农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造成的价值观扭曲。

  “ 唯农民论 ”理论,长期排斥“工商资本”进入粮食种植领域。长期僵化、教条理解“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中央宏观战略思想,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缺乏透彻研究国情民情、进行辨证哲学思考的理念;缺乏清晰洞察国内、国际主粮产业发展大势的视野。

  “ 唯农民论 ”理论,误导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三农”深层次矛盾蔓延,导致政策研究指导理论与中央核心战略方向和大发展理念不贯穿,多个执行性文件都体现出执行战术与中央核心战略思想脱节。

  “唯农民论”理论, 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但实际上这恰恰是缺乏辨证哲学发展理念的最突出表现,让最弱势、弱能的农民阶层作为责任和利益的双重主体去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最伟大变革,却把组织力、精神力、人才力、文化力、市场力、资本力、科技力、模式力等最具创新创造潜能的、可能深刻改变“三农”问题现状并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重要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置于从属化甚至边缘化、排斥化……

  政府关于“三农”发展的诸多实施路径规划和媒体宣传导向,似乎都是将农村和农民看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样导致政府的很多特别体现战略高度的政策导向遭遇执行主体不具备有效执行力而实现不了的尴尬境况。用克强经济学理论解释,就是没有可靠“抓手”。

  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破除理论禁锢,打开“三农”核心痛点

  创联新农业智库

  “三农” 协调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都亟待突破,理念先行就必须彻底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冲破一切有违 “实事求是原则” 、 “问题导向原则” “符合国情原则” 和 “五大发展理念原则” 的旧思想、旧理念的束缚,以新理念推动新发展,才能 “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求得突破。

  今天,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点,如果我们不能破除“唯农民论”这个理论禁锢,不能直面主粮产业、农民阶层和农村社会的人文现实和深层次矛盾,继续在“十三五”期间将农民阶层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并试图将他们打造成可以在现代化战争中取胜的军队。这不仅会误国误农民、难以摆脱目前“三农”发展困境,还会错失在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竞争中最重要的发展机遇,继续拉大中国与世界发达农业经济体的差距,导致“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落空,粮农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变得更加遥远。同时,由于不能有效缩小与国际粮价的大幅差距,国家以高价保护的调控也愈加不堪重负,像去年卖粮难、储粮更难的无奈境况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打破“唯农民论”理论,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新农业主体力量”,是中国“三农”协调发展的关键。“新企农人”顶层设计体系,将人才、文化、组织、资本、信息、科技、模式、体制等资源和要素深度融合,创造性提出更有效解决“三农”发展深层次矛盾和建设强大人才军团的破局之策。可实现多重资源汇聚,创造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价值叠加“抓手”效应。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这更为我们打破“唯农民论”建立了前沿理论指导。

  与五中全会闭幕相隔三天,《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出台,不但没有鼓励优化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配置,没有对应的融合理念及举措出台,政策解读仍然是5年前的老调子:“一定要防止一些人以搞农业的名义到农村大量租赁土地后搞非农建设、搞“非粮化”,对资本下乡,一定要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

  只有堵,没有疏,只有防,没有励。不讲辨证法,没有哲学观。因噎废食,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僵化到不能再僵化,教条到不能再教条。资本之于主粮种植产业,是洪水猛兽吗?

  没有资本以及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下乡和农民土地资源融合并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的体制创新,拿什么“培育发展新动力”?又何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长期用僵化、教条理论讲空话、讲套话,不能突破“唯农民论”这个理论桎梏, 结果就表现为隔空喊、推着干、没抓手。

  导致农业发展政策一直让农民勉为其难担任农业现代化主力军,这个“三农”核心痛点必须破除。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必须要有可靠的承担能力和执行能力。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选择错误,就像盖房子的根基没有选择好,是很难盖出好房子的,即使勉强建起也会倒下。

  实现“三农”发展必须建设新农业强大人才军团

  创联新农业智库

  只有正视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科学谋划才能成就“三农”的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本身就是无比宽阔、蕴涵巨大潜能与发展机会的超级创业、创新和创造发展平台,在这个超级平台上,不能再让农民 “  独自跳舞 ” ,而是需要从政策、体制、舆论等多方面营造出强大的驱动力和吸引力,创造出非凡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吸引多层级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向这个平台汇聚。推动主流社会的贤达阶层、文化阶层、 精英阶层等高素质人才群体投身中国广大农村,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 新农业主体力量  ”,并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执行主体,以此凝聚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形成更加浩瀚的农业现代化创新、创造洪流。

  按照“新企农人”的理论体系设计,未来,政策支持和市场化发展必将催生出“三农”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富农快车效应,让农民坐上车,拉着农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