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50亩地的“适度规模”, 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
目前我国农民的户均耕地约为10.3亩,若流转形成100—150亩左右种植面积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意味着90%的农民耕地向10%的农户集中,90%的农民离开土地种植只收取少量租金然后去自寻其它生活出路,一方面是土地变革、土地价值创新的红利以及国家政策红利这些农民都将失去了,另一方面这部份土地也不会有多少真正流转到“种田能手”的手中,而是最终将会进入到农村中的少数土豪和势力圈中。
90%的农民土地向10%的农户集中。这样的做法发展到后期,一定会出现大量离乡农户每年的土地使用权和租金都难以到期收回,再以致发展到土地利益被巧取豪夺也不为怪。
“适度规模经营”持续下去的可能,是土地并没有集中到种田能手中,这其中,一部份“种田能手”若真靠户均耕地面积10—15倍的土地种植面积发展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支持,靠单纯的农粮产品种植收益,也难以实现自我更好程度的富裕,最终也一定会被乡村势力圈兼并。通过非完全市场化集中到1%左右的极少数人手中。形成大部份可能是土豪和乡村霸道势力圈组成的“新垄断地主”阶层。相信这并不是国家所期待的,也不是大多数农民所期待的。
“新垄断地主”阶层若出现,必然导致中国农业变革的颠覆性错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面临国内、国际粮食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面临互联网、物联网、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迭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找到让95%以上的广大农民最大化共享土地资源利益的共同富裕发展路径,以15亿亩耕地资源、十几个产粮大省的主粮种植农村、近2亿户粮农群体为载体的“三农”发展问题,必须体现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农业现代化,决不能再卷进土地流转失控的漩涡中。
100—15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 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全党、全社会必须对此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清醒的评判。
‘100—15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 或许还会演变成难以控制的重大社会问题’
以政策鼓励形成100—150亩左右种植面积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会在执行中演化为不可控,不仅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而且还会给农业现代化、未来农村社会结构治理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灾难性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不良后果。由此将产生的巨大贫富差距,将再一次在中国上演。上一次是经济改革在城市中形成了富豪阶层和严重的两级分化,这一次“三农”变革,如果政府和社会不能清晰评判,就极有可能在乡村制造出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可怕的。“新垄断地主”阶层若出现,很可能演变成难以控制的重大社会问题,彻底葬送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这绝非危言耸听。
100—150亩左右种植面积的“适度规模经营”,若以“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在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农田耕地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模式一定是中国主粮产业的发展大道。也一定是“三农”变革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关键节点,但如何集约?如何专业?如何组织?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即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政治智慧,也是对中国是否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就需要科学审视“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就需要从客观角度统筹分析我国的国情和民情,就需要以更大的理论突破勇气,更高的战略突破视野,突破旧的体制,打破坛坛罐罐,充分考量中国农业改革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趋利避害的顶层设计和兼顾国家、农民、市场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破局路径的组织体制设计,以强大的体制力量,构筑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战略发展高地。
‘土地关系变革,关系中国国运,必须目光远大’
土地关系变革,必须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铺路!土地关系变革,必须为提升95%以上的主粮种植的农民创造持续的体制性富裕架桥,(注意:不是政策性富裕,不是机会性富裕,而是符合市场化资源配置发展逻辑的、与其它重要生产力要素联结的、可持续的体制性富裕);必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必须为化解新常态下经济疲软提供新经济增长点;必须为中国农业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提供价值载体。
土地关系变革,关系中国国运,必须目光远大。必须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必须集合粮农百姓的意志,必须符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能最大程度的推动中国“三农”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唯有此,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村美,则中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