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重大核心问题的十三个独立研究观点》解读(之十三)

  人才如血液。前几十年,是“三农”向城市化和工业化输血;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能不能向“三农”输血?能不能更进一步为“三农”造血?

  农业现代化需要企业家“返乡创业”

  更需要企业化组织“下乡务农”

  政府最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培养新型农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务农”等向农村输血和造血的支持政策,并伴有多项相关财政支持举措。这些固然是向“三农”输血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也因组织、保障、社会和人文环境不配套,难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农村建立起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军团和强大的组织化体系,客观上不解决大问题。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企业家阶层、企业化组织以及贤达阶层、精英人群这种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

  企业家阶层的“返乡创业”和大企业经济组织的“下乡务农”,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农”现状。企业家阶层所带来的是企业家精神、庞大的人才资源、现代的管理体系等多重生产力能动要素,这是建设中国现代化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企业家群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劲推动者。中国改革开放35年所取得的巨大工商业成就,企业家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功不可没。今天面临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的迫切转型以及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等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战略升级,更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以承担国家战略发展责任和市场化经营逻辑来担纲粮食种植的创高产、保安全、利环保之重责,创造和推动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农村繁荣、带动农民富裕,创造中国大农业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进步和突破性变革。

  企业家阶层的“返乡创业”和大企业经济组织的“下乡务农”,才可能更好实现新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新和运营理念创新。农粮种植产业的企业化运营一定是中国大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农业种植企业的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所有这些创新,首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发展战略、运营理念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方面的创新更具有决定的意义。而决定和发挥这些创新和创造的只能是企业家阶层和企业化组织。

  企业家阶层的“返乡创业”和大企业经济组织的“下乡务农”,才可能有效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农粮种植产业的体制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世界主要农业发达经济体的农田基本建设、完备经营体制和人才传承培养、农民群体整体素质等方面,都要优于我国。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宏观管理调控、先进的农机装备制造技术、农田养护技术、作物种植及良种培育等技术,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和追赶。但是,从另一面看,我国在某些方面也有处于世界前沿甚至顶尖的生态农业技术,国外也在学习我们,这更需要我们自己大力弘扬。

  从体制层面看,发达国家农业经营体制我们是不能效仿的,发达国家农业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体制模式绝不能做为中国农业未来长久的经营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选择问题,这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必须要清晰认知和清醒评判的。因为中国的国情、民情不一样,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起步所面临的世界粮食竞争格局和时代环境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不一样。中国农粮种植产业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大规模集约化条件下的专业化技术和组织化运营管理,一定是中国农粮种植产业的发展大道。而这条发展大道必须通过企业家创建大型农牧城建一体化综合企业集团才能实现。

  企业家阶层的“返乡创业”和大企业经济组织的“下乡务农”,才可能在主粮产业建立起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用超越的理念,站在世界竞争格局整体大环境中研究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我们需要突破性创新,我们不能以与世界农业接轨为战略方向,而是要大踏步地向前!再向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的历史性跨越。未来的中国农业必须要雄踞世界。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如果不能在未来全球粮食协调机制上占据充分的话语权,如果不能建立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那是决不应当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要找到带领农民群体的主体和优秀创造资源,即国情需要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主粮产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首先必须着眼于建立强大国际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新农业的蓬勃未来,中国新农业巨轮和大农业航母群的打造,将寄希望于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和一大批农业企业家群体的涌现。只有优秀的农业企业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新农业企业。中国农业的历史性进步需要资源汇聚的超级组织化平台,这样的超级组织化平台的缔造者和管理者只能是企业家阶层。

  农村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繁荣需要

  社会贤达和精英阶层“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

  中国的“三农”问题协调解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战略、农业模式、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管理以及其它单纯的农业发展问题,农业只是“三农”之一,只有农民、农村也同时实现历史性进步,只有农业、农民、农村同步发展,只有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理念层次向“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这样更高层次的理念跃升,只有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探求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有效推动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发展路径和发展举措,“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但前提还是要先有人,也就是要有多层级的社会主流文化阶层下乡,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繁荣,农业现代化才能有效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农业顶层设计路线图,必须在向“三农”汇聚资源的具体指导理念上、行动路径上和统筹谋划上,创造出社会主流文化阶层下乡的社会环境、体制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要更进一步从“三农”发展理念上清晰评判,新农业的发展和创造、新农村的建设和繁荣都必须同步引导推动城市贤达阶层、精英阶层“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现代农村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要补上缺失文化和教育繁荣的这块短板。

  贤达阶层、精英阶层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才可能在大美乡村建设层面,提高美学欣赏水平、美学设计水平、美学创造水平和美学运管水平,创造出新型城镇化“以美为本”的核心建设理念和运营管理方略。

  纵观世界,美是文化传承中永恒的精神食粮。美,超越阶级、超越意识、超越宗教、超越时代。唯有美,才持久感动;唯有美,才让人留恋;唯有美,才更产生凝聚;唯有美,才更创造价值。

  贤达阶层、精英阶层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才能有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教育呈现出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政策和体制的双重协同推动,在乡下营建出文化人和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群来得了、呆得住、不想走的多方面条件,并创造出政策支持、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文化教育传播运营载体,才能实现文化落地、教育落地,才能更优雅的展现文明、展现和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农”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

  才能创造出“新农业主体力量”

  中国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无比宽阔、蕴涵巨大潜能与发展机会的超级创业、创新和创造发展平台,这个超级平台必须打造出汇聚众多人力资源的、可以成为实施“抓手”的“新农业主体力量”。

  我们需要从政策、体制、舆论等多方面营造出强大的驱动力和吸引力,创造出非凡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层级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向这个平台汇聚。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并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执行主体,以此形成吸引、驱动,汇聚、叠加的持续循环效应,体现出“抓手”效应,凝聚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形成更加浩瀚的农业现代化创新、创造力量。

  企业家阶层、知识阶层、文化阶层、贤达人群、精英人群等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阶层“下乡务农”是“新农业主体力量”形成的前提,从政策上鼓励社会主流文化阶层“返乡创业”和阶层“下乡务农”,推动优秀企业家阶层带领农民创建大型农粮种植企业集群,以此形成人才、文化、组织、模式以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理念、价值观等多重能动要素向农村汇聚的新局面,是实现现代农村建设,现代农民生活,现代农业管理的必须。是实现农民群体体制性持续富裕和大美乡村建设的必须。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不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应该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情需要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这承载着伟大的中国梦,也承载着中国近2亿户主粮种植农村的广大农民的幸福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