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近五成初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

近几年,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曝光,数量逐年增加,且暴力情节越来越严重。据《法制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5864名 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而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 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中,75.0%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更易成为发生校园暴力的群体,比例高达42.5%,高中生次之,占比 32.5%。大学生、职校生、小学生分别占比15.0%、7.5%、2.5%。
此外,同性别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的情况较多,男生之间的暴力和女生之间的暴力占比总计85.0%,其中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报告还指出,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生之间的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智未完全成熟,对行为产生的危害后果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于情绪和矛盾往往采用不恰当甚至极端的方式处理。据《法制 日报》报道,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 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其中,近六成校园暴力是因日常琐事而引起。
谈到校园暴力事件的起因,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结果显示,“日常摩擦”为起因的校园暴力事件居首,占比55.0%。“钱财纠纷”次之,占比 17.5%。“情感纠葛”居第三位,占比15.0%。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特征。例如之前曾发生一起初中生以别 人“长得丑”为由打同学的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风险评估等级落后。唐钧介绍,长期以来,“校园欺 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了有关方面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了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是选择沉默,而不是寻求帮助或是解决方法。据《现代教育报》,中华女子学院发布的《初中生校园欺凌 现象研究》显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选择求助的学生占比近五成(48.9%)。52.6%的学生认为,遭遇欺凌而不报告的主要原因是“怕丢脸面,在同学中抬 不起头”。青少年时期,自尊心的维护感非常强烈,加上思维不成熟,在成人并不在意的事情上,他们可能非常在意,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在需要外界援助的时 候,迫于“面子”而选择默默忍受。
猜你喜欢
- 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
- 评论(0) | 分享05月28号 08:49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 评论(0) | 分享05月28号 08:47
- 佳木斯市环保局进行机动车现场检测执法活动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15:06
- 佳木斯市向阳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15:04
- 佳木斯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14:50
- 佳木斯市环保局制定《企业自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14:48
- 佳木斯供电公司职工救助服务站挂牌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14:46
- 陆昊会见出席第十六次会议的中俄客人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08:37
-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会见比利时代表团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08:36
-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统慕克吉举行会谈
- 评论(0) | 分享05月27号 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