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提到长城,人们会想起北京的八达岭、甘肃的嘉峪关,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市的崇山峻岭之间,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的古长城蜿蜒左右,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她的名字叫做牡丹江边墙。随着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其被认定为中国长城资源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关于牡丹江边墙的谜题正在被一步步解开。

  晨报讯(记者 杨枢通 迟竞新)近日,市文广新局积极争取长城保护标志专项经费,市文物管理站为牡丹江边墙竖立了长城保护标志。日前,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牡丹江边墙的所在地,经过千年的风化,看着边墙现今的模样,让记者很难想象,当年其曾是军事防御设施。面对记者的诸多疑问和对边墙“身世”的好奇,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讲述了牡丹江边墙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1964到1992:数十载的发现之旅

  牡丹江边墙修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文物工作者们历时数十年,完成实地调查阶段,不断完善人文信息,三段边墙构成的军事防线,应为渤海国的安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牡丹江边墙共有三段,大多位于深山密林之中,除田野调查的文物工作者,少有人窥见她的身影,其身世更是鲜为人知,尘封在千年的时光里。

  牡丹江边墙的文献很少,只有在民国时期关于镜泊湖段边墙的一段描述,1924年的《宁安县志》记载到:“登此古城 (城墙砬子山城)瞻望湖之南岸(实为东岸),有边墙一道,高约5尺余,直达延吉,不详其里数,盖辽金防戍之具最重边堡,如江省洮儿河迤北现存之泰州堡即其例也。”尽管并不详实,但这段文字却道出了当地村民眼中的“石头堆”和“土围子”可能的出处。

  四十年后的1964年,顺着文献线索,黑龙江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永祥、吕遵禄首次调查镜泊湖段边墙。十五年后的1979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首次发现牡丹江段边墙;1992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宁安市文物管理所首次发现江东段边墙。

  新的发现进一步激发了文物工作者的热情,能不能把牡丹江辖区内所有的边墙都找出来,形成完全的数据呢?这项工作并不容易。

  市文物管理站站长申佐军告诉记者,田野调查需要现场勘查、测绘和文物认定。牡丹江边墙在古代的作用是军事防御建筑,大部分边墙地处茂林中,汽车无法直接抵达,每次调查都得徒步上山,走到边墙所在的山区最快也得两个小时,加之冬季冰雪封山,夏季林木茂盛,边墙很难发现,要想把保存现状短时间内摸清楚实非易事。从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完成了对我市境内多段边墙的长城资源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新发现墙体1592米,其中牡丹江段边墙在起点处新发现墙体998米,江东段边墙在起点处新发现墙体594米。

  几代文物工作者历经数十载,终于调查完成了三段边墙的地理位置、墙体特征、长度等较为详尽的数据:牡丹江段、镜泊湖段和江东段总长度约为66公里,分布在牡丹江市和宁安市的辖区内。牡丹江段边墙分布在牡丹江市爱民区北部山地中,江东段边墙分布在宁安市江南乡江东林场南部山地中,镜泊湖段边墙分布在宁安市镜泊乡江山娇林场北部山地中,三段边墙整体都呈东南至西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