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拓展,哈尔滨一度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侨民。据《哈尔滨市志·人口志》记载,1922年,俄罗斯、波兰、德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及无国籍人口数量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51.69%。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各类宗教的传入提供了基础。

  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的城市中实属鲜见。现今留存下来的宗教建筑,不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

  1。

  圣尼古拉大教堂:

  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特色。教堂的选址十分考究,它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今红军街)相交十字路口处,形成一个以教堂为中心的圆型广场,是规划中的哈尔滨城市“原点”。它的设计也是精心筹划,经过在圣彼得堡组织的设计竞赛,最终选定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波德列夫斯基的方案。

  圣尼古拉大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竣工,12月5日对外开放。周围相继建有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沿大直街方向延伸,东有秋林公司,西有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今哈尔滨铁路局大楼)。沿车站街顺坡而下,是著名的哈尔滨火车站。由于它位于全城的最高点上,教堂广场自然成为城市的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教堂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彻底拆毁。

  2。

  圣伊维尔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是一座砖石结构建筑。它是由俄国建筑师德尼索夫设计,于1907年建于道里区的军官街上(今霁虹街工厂胡同)。

  教堂的平面采用希腊十字样式,其主要特征反映在优美的烛光穹顶(俗称“洋葱头”)。这座教堂“文革”中被严重损毁,亟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