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吹响战“疫”冲锋号 

  来源:黑龙江日报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本报记者荆天旭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本报记者荆天旭摄

  □杨晓杰

  本报记者井洋薛婧李宝森

  在抗“疫”前线,他们第一时间吹响战“疫”冲锋号,与病毒“面对面”交锋。

  疫情发生以来,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紧急会商,即刻启动应急响应预案,300多人的防控队伍,一直在紧张地与疫情搏斗,与时间赛跑。

  日前,为严防境外输入风险,哈尔滨市疾控中心81名业务骨干奔赴全市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再次进入24小时战斗状态。

  “流调”,与病毒赛跑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疫情之初,随着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快速增长,哈尔滨市疾控中心流调,确诊病例管理,疑似、确诊病例密接者追踪,疫情的分析溯源、确诊病例的轨迹核查等工作量也急速加大。

  中心集结精兵强将重点组成流调组、病例管理组、密接追踪组和疫情分析组4个组,力争在与病毒赛跑上赢得速度。

  “我是所长,流调我去!”“我是组长,我去!”“我是大姐,让我上……”此时,大家争先恐后摆出所有“老资格”,只为将最危险的工作揽到手中。

  流调人员都是穿戴全套防护服,每个人询问时间都要近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有的人实在回忆不起来,他们就请公安局的大数据技术支持帮忙,有时人多,大数据支持来不及,就要耐心地一点一点地启发。

  1月23日,流调组进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对所有进港航班旅客进行旅行史鉴别和监测,还对机场护卫队20余名医护及保安、服务人员、司机等进行流调培训和个人防护相关培训。市疾控中心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共分四轮次下沉基层开展巡回指导和一线常驻指导,共派出专家109人次,对18家区、县(市)疾控中心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流调报告撰写、跨区就诊病例和密接信息推送和对接、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指导以及特定场所消毒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核酸检测,争分夺秒

  病原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确诊的最终依据。

  疫情发生后,科主任怀清杰作为检验检测组负责人,带领大家查找资料,建立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做好调试仪器设备等一切准备工作。

  24小时待命。检测样品到达,就是冲锋号响起之时。检测员立即熟练地穿上繁琐的防护装备,开始精细的实验操作。

  记者在该中心核酸检测室走廊透过玻璃看到,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的两名检测人员在紧张地工作,全然不知他人的存在。怀清杰说,病毒检测比较危险,必须全神贯注。有时一次实验七八个小时下来,常常是汗水浸透衣衫,双手因戴双层手套,泡出褶皱,许多人的手上起湿疹。

  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有人工作48小时未曾合眼;有人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或让父母照顾;有人无暇照顾家中病重的老人;有人主动值夜班……更让人感动的是,先后有其它科室8名党员请战,加入到病毒核酸检测队伍中。

  核酸检测,争分夺秒,为临床医疗诊断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他们已完成5387份各大医院临床诊断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各类需要进行筛查人员的核酸检测任务。

  冲在一线,精准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十多天一日无休,哪里有疫点,哪里就有“身着防护服,背着喷雾器”的消毒人。

  在哈市传染病医院、哈市胸科医院、发热门诊等定点救治医疗机构,都能看到消毒所工作人员的身影。1月30日,消毒所副所长张丽娜深入哈市传染病医院,现场指导从隔离手术间的消毒准备,到术后手术间的消毒处理、医疗废物的处理,保证了哈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新生儿未被感染。

  疫情发生以来,哈市疾控中心消毒所先后派出消毒小分队队员,为机场、火车站、市民大厦等公共场所,哈尔滨市拘留所、殡葬服务中心、福利收容站等特殊场所,以及数个集中医学隔离场所进行消毒与防护工作技术指导,切实降低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

  近日,根据哈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市疾控中心对入境旅客集中安置点消毒工作进行了规范管理和指导,降低感染风险。合理调整了安置点分区布局、发热人员转运、垃圾收集暂存转运等工作流程;制定了由哈市相关部门组成的《隔离酒店“四包一”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制作了化繁为简的消毒工作表,便于消毒作业人员掌握和操作。

  截至目前,哈市疾控中心累计完成38家集中安置点的“三区两通道”的设计规划。对每个安置点派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24小时值守,开展消毒及人员防护技术指导。组建了8人巡回指导队伍,累计完成151家次集中安置点巡回消毒与防护技术指导工作,切实为集中安置点的有序、低风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