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桂英

  从独有的生态底色到市场上的响亮名片,从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场上的“品牌依恋”,回望2015,绿色食品产业的风生水起,无疑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浓重一笔。

  从事多年绿色食品研究的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石彦国说,我省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明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出台落实可操作的一系列措施。全省各地各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推介、宣传、展示,包括举办展会、设立旗舰店、开展品牌建设、渠道建设等等,把我省绿色食品大省的资源优势名片打造得很亮,不仅得到了消费者的认知,还得到了投融资企业的认知;不仅增加了绿色资源在国民消费中的产地认知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资源本身赋予的价值,也为“十三五”创造了良好发展势头。

  具体什么原因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风生水起?石彦国院长对此的解析渐次展开。

  问题导向寻出路

  “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作为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超群的产业基础优势,全省7000多万亩绿色食品基地,约占全国的1/4;全国每8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中,就有1个来自黑龙江。“绿色黑龙江”之称,名副其实。但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够赢得机遇、赢得市场,多年来绿色食品和农业发展面临的“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的无奈,就是市场的回答。针对问题,一场关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大计的战役在黑土地上拉开序幕,一个立足解决“三个挑战”的发展策略清晰呈现——第一个挑战是解决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通过“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第二个挑战是实现从农业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第三个挑战是实现从天然的保障向品牌保障、渠道保障转变。

  经过近20年打造已奠定坚实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至此踏上了跨越发展的崭新征程——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全省重大产业战略部署规划中,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强力推进;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建立绿色食品市场推广联席会议制度;省财政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其中投入2亿元推动短板的营销渠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