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10日讯 当“生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人生“知天命”的绵绵幸福,痛失独生子女的失独家庭却蒙受着痛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是未来的希望,陡然失去,生活如 何继续?然而,在失独群体中失去丈夫的“双失妇女”人群更是孤独凄苦,却少有人关注。如果说失去子女还可以选择老伴来依靠,那么老伴的离开,则让生活独留 绝望。碍于传统观念和年龄限制,她们最终独身一人,“怕老、怕病却不怕死。”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失独老人多达两万人,但对于“双失人群”的数据却难以统 计。近日,记者走近4位“双失妇女”,感受她们的生活,绝望也好,洒脱也罢,她们的孤独与痛苦是需要坚强与关怀陪伴的。

  巧遇同名妹妹陪伴度日

  74岁的李桂兰,一个人住在儿子留下的三屋一厨里,家中的外债似乎只能等到离世时才能了结。一尘不染的房间里只有电视的声音,家中少了些人气。 一日三餐,不再像从前那样细心准备,取而代之的是对付了事。老伴走了13年,本指望与儿子相依为命,却不想儿子也走了,为了给儿子看病变卖了房子,还欠下 外债30多万元,每天仅靠捡废品维持生活。失去老伴和孩子的她心伤难愈,每次翻看影集,都会泪流满面。也许是太过孤独,两次去松花江边准备一走了之,却都 被好心人救下。每逢节日,她都会多摆出两套碗筷。“他们还没走,始终在陪着我。”2011年,一位同名同姓的妹妹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个人犹如一家人,62 岁的小李桂兰,每周都要来好几次,把一周的生活用品帮她安排妥当,亲人般的照顾,给了疾病与孤独缠身的她,好好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离开前想再去江边走走

  93岁的李淑云,生活在桥北小区,家中摆设自打老伴和儿子离开后,从未改变过,只是窗台上多了几盆花,那是她的“寄托”,像孩子一样陪着她。因 为腿脚不方便,老人很少出门,在楼下透透气便回来。喜欢孩子的她看到小区里的孩子与家人嬉戏,总是远远地望着,偶尔露出的一点点微笑很快转变成无奈的沉 思。她说,自己总会以为那是她的孩子。家中泛黄的报纸里包裹着陈年的影集,一张黑白全家福与江边聚会时的欢愉,已经尘封了太久太久。也许是岁月的磨砺,曾 经看后泪眼婆娑的照片,这次多了一句精神头十足的问话:“怎么样?我儿子精神吧?跟他爸一样一样的!”平日的饭菜和生活用品都由社会工作人员轮流帮着买。 老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再去江边看看,自打父子俩离开,她已多年没去江边了,想去看看当年全家人一起溜达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

  好好活着生活总得继续

  78岁的高淑珍,如今性格开朗,经常和同伴一起到江畔遛弯,她还热心社区活动,逢年过节便跑到弟弟妹妹家去聚会,老人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 的。寂寞与伤痛还在,但总得接受现实,忙起来就不会那么悲伤了。1993年丈夫去世的时候,儿子天天陪在身边,让她觉得应该坚强地走下去,不为别的,就为 孩子。6年后孩子的离开,则让她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觉整个世界都崩溃了。她将自己关在家中一个多月没有出门,也不与人交流,体重从90多斤下降到 67斤。一天,她在电视里看到跟她有同样遭遇的人坚强地面对生活,便觉得自己也应该好好活着,“他们爷俩肯定也不想看到我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

  抗癌明星每次出门都精心打扮

  80岁的朱淑芹,非常要强,很少麻烦身边人,平时的生活井然有序,上午在家养花看书,晚上下楼跳广场舞。有些“时髦”的她每次出门都要精心打扮一番,让人觉得她很洒脱,看不出是一名“双失妇女”,更看不出是位已患肠癌17年的抗癌明星。老伴去世后,她患上了肠癌,孩子又于2014年离开,白发人 送黑发人的苦痛,她总闷着不说,把这一切都埋藏在心底。逢年过节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也会感觉特别孤单,好在儿媳和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地来家中陪她说 说话。现在老人的孙子在北京读研,还要在外面租房子住,儿媳要工作还要供孙子读书,生活压力也很大,平时不愿意给他们添麻烦,现在自己能走能动,也不需要 他们照顾,等自己有病动不了了,就直接去养老院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