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道外旧物市场建国前,道外旧物市场
建国前,道外的旧物市场建国前,道外的旧物市场

  

“只买不卖”为囤积旧书经常“挨骂”

  “如果说囤积图书是种‘病’,那我已‘病入膏肓’。”王彦春有些腼腆地笑着说。对于收藏图书几近痴迷的王彦春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系,现在自己开了家卖兽药的公司。他从小就喜欢书,上世纪70年代,十几岁时,一次外出,妈妈给他7角钱做路费,可他用这钱买了三本英语书,来回60多里路,他愣是没坐车,一路走着,心里还美滋滋的。如今,他收藏图书也有二十多年了,至少投入30万元,藏书堆满了两处租来的库房,年租金就要1万余元。而王彦春从不卖书,只买书囤积,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英语词典、英语小说、英语诗歌、《二十四史》等。

  谈起多年来的收藏经历,王彦春说,为了这些旧书,妻子没少跟自己闹。妻子爱干净,见到他拿脏兮兮的旧书回家就反感,两人常因此闹矛盾。后来,每次从古旧市场淘来旧书,他就先放在楼道里,然后回家“打探”,如果妻子在家,就先不拿进屋。不过,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心里都七上八下的,生怕辛苦淘来的“宝贝”放楼道里被人顺手牵羊。现在书多到家里已经放不下了,只好在偏僻点儿的郊区租了两处库房存放。

  “以书为生”

  一吨书被盗后从头再来

  在哈尔滨的古旧市场出摊二十多年的魏绪武,是圈内公认的市场“元老”。他靠收藏、销售旧书来维持生计。多年来,他看着古旧市场几次搬迁、逐渐兴盛,从最初置换、买卖动迁、装修居民家中闲置用品的“跳蚤市场”,发展到长达四五里地的大型古旧市场,商品种类包罗万象,有旧衣物、旧工具、旧家具等生活用品,也有古籍、早期乐器、瓷器、玉器等古玩,如今仅卖书的摊位就有几百个,市场的文化氛围愈来愈浓。

  魏绪武说,最初买书是出于喜欢。当年还是水泥厂工人的时候,工资不高,省吃俭用也要买书,因为买的多为旧书,价格便宜,所以数量很多,家里放不下了,就放到了屋外搭的棚子里,并且上了锁。1998年的时候,棚子里已经存放了50多袋、重约一吨的藏书。可是,就在过春节前6天,棚子的锁被小偷撬开,价值七八万元的藏书全部被盗。当时他大脑一片空白,连续一周整晚失眠,一个月后才逐渐恢复正常生活。之后,他继续从搬家、动迁、装修的居民,以及收废品的人和古旧市场的摆摊人手中购买旧书,再销售出去,这样一来,既赚到了生活费又避免了一些有价值的书被毁掉。

  “爱书不吝”

  二十年藏书捐建文学馆

  家住铁力市的张银学是一位执著的爱书人,经常为了淘书来逛哈尔滨古旧市场,一方面跟藏友们交流,一方面搜寻喜欢的图书。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续搜集、收藏了曾在东北下乡的作家张抗抗的上百种版本图书。有时为了寻得一本书,需要苦等好几年。通过与张银学交谈记者了解到,他生活并不富裕,常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但却把全部余钱都用来买书藏书。特别的是,他很少收藏那些未来可增值赚钱的“商品”,独爱作家张抗抗的书籍、资料。他的诚意打动了张抗抗,不仅认真为他寄去的书签名盖章,还要再打包给他寄回来。就连他儿子的名字“张储(取储藏图书之意)”都是张抗抗给起的。

  张银学的收藏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年,一场意外的火灾,烧毁了他的部分藏品。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积极地搜寻喜欢的书籍。正如张抗抗给他的一封长信中所写:“一个挚爱书本的人,一生都会迎着亮光前行。”今年4月,张银学又做出了惊人之举,为在张抗抗家乡的杭州高级中学筹建“张抗抗文学馆”,捐赠了他千辛万苦收藏多年的400本张抗抗的著作,和大量文学创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