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者|新疆一女铁警11年抓逃犯709名,曾一天连抓4人

  体形魁梧,身高近一米八,女警海伟常常被同事们称为“女汉子”。11年来,她取得了许多男警察也难以企及的业绩——抓获各类网上逃犯709人。

  今年45岁的海伟曾经是新疆女篮的主力后卫,退役后成为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的民警,2007年开始从事追逃工作。今年6月,她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和“人民铁道卫士”荣誉称号。

  “我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理想。”海伟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每次抓获逃犯都令她有种从不改变的成就感,而她在岗位上不敢懈怠,是因为想给读书的女儿“做个榜样”。

海伟在查缉工作中核验相关人员身份信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 供图海伟在查缉工作中核验相关人员身份信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 供图

  球场组织后卫成了公安查缉能手

  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是海伟从警至今的“根据地”。在这里的21年,她从同事眼里的“小海”变成了“海姐”。

  “她特别能干,”海伟的工作搭档顾娟说,“到底是搞过体育的人,有股不服输的劲。”

  从警之前,海伟是新疆女子篮球队的专业运动员。从15岁到24岁,她打了10年篮球,场上位置是组织后卫。“那时属于高后卫,是场上队长。”海伟笑道。1997年退役后转业,她选择了铁路公安。

  “坐机关没意思。我这个人闲不住,觉得干公安挺帅气的。”海伟说,她喜欢警察这份职业的挑战性。

  进入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后,海伟的第一个岗位是缉毒。她成为全局第一个配枪的女民警。此后,她又到治安执勤队从事查缉,工作涉及国保、缉毒、追逃等。

  海伟从警的第三年,全国首次开展网上追逃专项行动。此后的2005年3月,公安部下发文件建立追逃长效机制。网上追逃成为公安系统各警种的日常性工作。

  从2007年起,海伟主要的工作就是追逃。那时,她和同事们一起在车站执勤查缉,通过台式电脑核验人员身份信息。“早上9点接班,晚上8点以后才离开,中午也不休息,因为中午是客流量最大的时候。”海伟称那段时间的查缉追逃为“第一代”。

  她记得在2010年前后,民警配发了警务宝典——一种专业的身份证读卡器。“第二代追逃有了宝典,可以拿在手上到处走。”海伟介绍,无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追逃工作主要依靠民警的查缉“基本功”。

  有一次,一名男子进入售票处,看到执勤的海伟后,转身往问询处的方向走。“他把脸扭过去,感觉是在躲闪。”海伟马上追上去盘查,发现其出示的河南身份证是假的。一细查,该男子是网上逃犯。随后,海伟和同事押着该男子带路,到市郊一村庄将其哥哥抓获——兄弟俩是安徽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的嫌犯,躲藏到新疆四年了。“我们赶到那里,他哥哥正蹲在门口晒太阳呢。”这个细节海伟至今记得。

  还有一次,海伟在火车站售票厅发现一男子戴着口罩,让其摘下口罩后,脸部有不太明显的抓痕。海伟细心审查,并与相关部门核实,发现该男子是一起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孔某。

  “功夫只怕有心人,她就是有心人。”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治安刑警大队教导员曹仪介绍,经过多年相处,他发现海伟有个特点:能从“刷身份证”这样简单机械的的模式中去摸索新“套路”。

海伟在“网上作战工作室”研判逃犯信息。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摄海伟在“网上作战工作室”研判逃犯信息。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摄

  从“六疑必查”到“网上作战”

  经过几年历练,海伟有了自己的查缉套路——“六疑必查法”。

  她总结出来的“六疑”,是指“神疑、行疑、貌疑、伤疑、物疑、言疑”。她提出,遇到上述疑点的时候,民警必须对嫌疑人员进行仔细盘查。

  比如有一次,一名通过了三道检查关卡的男子,在上火车之前引起海伟注意。“他提着两个编织带,手上皮肤粗糙,却戴着一副眼镜,不大协调。”海伟上前盘查,发现该男子戴的是平光眼镜,出示的身份证有些模糊。这名男子说去广州姐姐家,还帮姐姐的小孩带了些衣服。海伟打开他的编织袋,发现里面的确一些小孩衣物。

  “我往下一翻,摸到一条小孩的裤子,裤档是湿的。”海伟觉得该男子明显撒谎,他此行应该还带了小孩或其他同伙。经过仔细搜查,海伟在一叠衣服里找到该男子本人的身份证,往警务宝典上一刷,果然是网上逃犯。海伟将其控制后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名新疆鄯善县的男子是一起恶性案件的首要分子,当日正准备带老婆孩子去广州,试图出境逃往国外。

  海伟的“六疑必查法”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在查缉工作中推广开来。不过几年后,海伟遇到了困惑。

  “嫌疑人的智商和反查缉能力比以前高了,刷身份证越来越不管用。”她分析,随着火车购票实名制的实行,以及网上追逃在全国的持续开展,逃犯们也在积累反侦查经验。

  她和同事们做了统计:以前在火车站查验1万人身份证,可以抓到1名逃犯;后来要抓1名逃犯,大概得“刷”10万个身份证。

  可海伟的工作节奏依然照旧——每天在火车站各处执勤,每天“刷”身份证七八千次,经常累得腰酸背痛。

  “主要是心累,”她说,“有时候一个月也抓不到一个人,特别沮丧。”

  2013年,海伟参加了参加全国铁路公安系统的查缉工作座谈会。“当时触动特别大。”她说,传统的查缉方式已无法收获预期的“战果”,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民警已产生“厌战”情绪,“再也不能墨守成规了”。

  回到单位后,海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网上作战”思路,领导同意她“试”三个月。

  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腾出一间屋子,安排一位女民警同海伟搭档,配了两台电脑,成立“网上作战工作室”。

  海伟将“网上作战”称为追逃方式变革的“第三代”,这种方式主要依靠科技信息展开,不像以前那样“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海伟介绍,她一般先从公安内网上找出与新疆有关的逃犯名单,利用信息平台搜查逃犯的活动轨迹,分析其关系人等相关线索,最后锁定逃犯的活动区域,然后到现场去摸排调查,最后实施抓捕。

  “刚开始三个月,我们就抓了20多个逃犯。”海伟很兴奋。她牵头成立的“网上作战工作室”作为乌铁公安系统第一个派出所“网上作战”部门,以惊人的效率不断扩大“战果”。

海伟工作泼辣、性格开朗。今年1月在一次仪式上,她带着其他被评优的铁警玩起了自拍。这张图片上了《新疆铁警》杂志的封面。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摄  海伟工作泼辣、性格开朗。今年1月在一次仪式上,她带着其他被评优的铁警玩起了自拍。这张图片上了《新疆铁警》杂志的封面。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摄

  “流水线上的工人”

  “网上作战工作室”刚成立一年时,海伟得到一条线索,一名湖北的杀人嫌犯潜伏在乌鲁木齐。

  海伟经过连续四天的信息研判和摸排,确定该嫌犯租住在新市区一处民房。她立即带民警赶往现场,嫌犯并不在家。海伟等人发现附近棋牌室有名男子疑似嫌犯,戴着眼镜正在打牌,便迅速上前围拢。

  “直接喊了一声他的真名字,他没反应过来就应了一声。”海伟回忆,抓捕这名杀人嫌犯的过程“很简单”。后来她才知道,这名嫌犯杀人后洗白身份,已经潜逃了10年。

  海伟还“挖掘”了一名潜逃23年的逃犯。2017年5月12日,经过长时间的信息研判,海伟锁定了逃犯黄某的落脚点。她和同事曹仪等人赶往市郊一个散落的村庄,搜查了半天后,在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一名60多岁的老人。

  “他的模样和年轻时的身份证相片差别太大了,无法确定是不是本人。”曹仪记得,海伟当时上前问:“老师傅,这么多年了,我们知道你有事,还是跟我们说吧。”老人应了一声“嗯”,后来全招了——23年前他在安徽抢劫财物后外逃,再也没回过家。平常从不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偶尔用弟弟的身份证应付检查。

  “从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个逃犯来,真的很有成就感。”曹仪觉得海伟的追逃“套路”十分管用。

  今年3月6日是海伟非常忙碌的一天。上午,她经过信息研判确定诈骗逃犯吴某在市区某宾馆躲藏,便和同事到现场将吴某抓获,从其口中得知同案犯夏某的下落,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将正在上班的夏某擒获。中午在食堂吃饭后,她继续分析追逃线索,然后带人到市区一个面馆,将正在吃拌面的故意伤害案逃犯哈某控制。“也不是什么人命大案,让他吃完面条才带回所里。”海伟回忆。

  当天晚上,海伟还摸清了一起介绍卖淫案逃犯付某的租住场所。夜幕中,该逃犯在被窝里被抓。这样,一天时间内,海伟连抓4名网上逃犯。

  “那天手气特别顺。”海伟笑道,“这其实很正常,有时候一天抓三四个,有时候十多天也抓不到一个。”

  从事网上追逃时间长了,海伟对信息研判、现场摸排、实施抓捕这些流程,已经熟悉得如同日复一日的流水线生产。“我现在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她说。

  在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政委杨晖看来,海伟对逃犯信息的研判,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她能通过琢磨一些细节,把一些点、线完整地连起来。”杨晖告诉澎湃新闻,近年来海伟承担了所里70%的追逃任务,“有时候达到了80%”。

  根据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的统计,海伟从事追逃工作11年来,至今已抓获各类网上逃犯共709人。其中去年抓获50人,今年截至7月19日,已抓获43人。

今年6月,因为追逃工作出色,海伟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和“人民铁道卫士”。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 供图  今年6月,因为追逃工作出色,海伟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和“人民铁道卫士”。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 供图

  “我的理想是给我娃做个榜样”

  追捕逃犯是一项有安全风险的工作。令同事们庆幸的是,海伟专职从事追逃以来历经多次危险,都化险为夷。有一次,她和同事在宾馆抓捕一名逃犯,该逃犯试图从床边的包里拉刀,被海伟抢先一步把刀夺走——那是一把长约30厘米的砍刀。

  “她是个特别勇敢的人,反应也很快。”乌鲁木齐南站派出所民警、曾跟随海伟追逃一年的阿力木·吐尔地介绍,每次抓捕逃犯时,海伟都和男民警一道冲上去,“从来没有退缩”。

  “我们说她是女汉子,也开玩笑叫她男人婆。”与海伟同事10年的曹仪认为,海伟做事泼辣,粗中有细,“很适合做警察”。

  在工作搭档顾娟看来,海伟性格中有种“运动员的韧劲”。据其介绍,有次她和海伟在一名逃犯家外蹲守,冒着冬日严寒从中午蹲守至次日凌晨4点,直到那名逃犯醉醺醺地回到家,被当场抓获。

  “她的劲头很大,像打了鸡血一样。”顾娟笑道。

  从警21年为何能保持激情如初?海伟说,她喜欢工作带来的挑战性。虽然她把追逃当成“流水线”,但每次抓到逃犯都有种成就感。

  “我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她说,“就想给我娃儿做个榜样,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这身制服。”

  海伟是个健谈的人,谈起追逃的事滔滔不绝,不时有力地划着手势。而谈到女儿,她脸上立即漾起笑意,表情变得柔和起来。

  “她也挺可怜的,我们没时间管。还好很自觉,学习成绩也很好。”海伟介绍,女儿今年17岁,读高二。由于她是追逃民警,而丈夫马斌是乌鲁木齐往返北京长途列车的乘警,所以女儿从幼儿园起就处于学校托管状态。

  海伟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她与女儿的合影。女儿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海伟坦承,她一直想在女儿面前塑造“榜样”形象,“我们大人在单位表现优秀,那她在学校也不好意思松懈。”

  今年6月,因为在追逃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海伟被公安部和铁路总公司分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人民铁道卫士”的荣誉称号。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号召全体干警向海伟学习。

  海伟在追逃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不少民警慕名向她讨教。她也愿意带“徒弟”。曾跟随她工作一年的阿力木·吐尔地,如今成长为一名查缉能手,去年还立了个人二等功。

  “我一个人红没啥意思。”海伟说,“你一个人再能干,也不如大家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