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没坐过飞机10亿人发钱能促消费?

  在中国,有数亿人口没坐过飞机,并不奇怪。满足这些“五环外人士”的需求,确实有助于扩大内需市场。只不过,直接发钱的方式有待商榷。

  这两天,经济学家李迅雷发文称,“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潜在消费需求巨大”,在网上被热传,而“10亿人”没坐过飞机这个数据,也引发不小的争议。

  李迅雷给出10亿这个数据,是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2017年持有中国民航局航空许可证的航空公司共搭乘5.89亿人次,将近6亿人次乘坐飞机,考虑到有很多人的行程都是往返,而且有很多空中飞人,所以在过去一年,真正乘坐飞机的人数量可能更少。

  李迅雷的文章有一个误会,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之前乘坐过飞机,只是碰巧最近一年没乘坐而已。从日常出行的角度来看,人们并不习惯乘飞机出行。就像高铁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在春运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在排队买传统的铁路票。

  高铁和飞机的票价,并不是天文数字,但确实是能够影响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数字。我们大概可以把是否乘坐飞机和高铁,作为区分阶层的标志。虽然选择高铁或飞机只是一种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但习惯比收入或许更能反映一个人的“阶层”。

  是否乘坐飞机当然也是相当明显的“阶层分界线”。例如,每一次公布“人均收入”,总有些人习惯性大喊“拖后腿”。他们或许就在那个平均线上。但是真正的“低收入的人”,可能还没有闲心在那里评论。

  在大众媒体上,航空新闻很受关注,空姐和飞行员,也成为某种都市性的象征。年轻白领的朋友圈,晒乘机出行也成为常见的套路,这都给人一种印象,似乎飞机已经成了相当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这种假象或者误解背后,有一种认识上的鸿沟。那些更低层的人,比他们在经济上状况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在舆论上“被迫的沉默”。

  这种认知上的鸿沟,让只是收入不同的群体,看上去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李迅雷的主张恰是不靠谱的。他设想,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或者直接给穷人发几千块钱这种形式,来刺激消费。但这是一种相当僵化的中产生活观和世界观。

  这不是说在税收等方面更多考虑穷人的利益是不合理的,遏制贫富严重分化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事实上,那些数亿未坐过飞机者跟“塔基市场用户”,重合度应该相当高。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满足这些“五环外人士”的需求,确实有助于扩大内需市场。

  但想通过某种经济手段,或给低收入者发钱“扩大内需”,说实话,有点难度。中产感到自己的生活摇摇欲坠,面临生活降级的危险,乱求解药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管怎样,解决的办法并不在低收入者身上。

  □张丰(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