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而在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中,血液肿瘤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大约为每年(1.0~2.5)/10万,是第二大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高发年龄在40-70岁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诊断水平提升,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态势。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很多都面临着诊断迂回、复发难治等困境。9月,正值国际血液肿瘤关注月,本网记者采访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副所长贡铁军教授,希望通过专家的介绍提高大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认知,及早就诊,并进行规范化治疗,最终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隐匿,漏诊或误诊时常发生

  多发性骨髓瘤常表现为骨破坏、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损伤等症状,但当大部分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多首诊于骨科、肾内科或其他科室,贡铁军教授表示,如患者在出现以上症状的同时,生化检查中发现球蛋白量有异常升高,则存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建议患者及早到血液科做相应的检查和诊断,进行疾病排除,避免漏诊或误诊,导致延误治疗时机。

  另外,贡铁军教授也提到,实现多发性骨髓瘤尽早诊断也依赖于多学科共同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的推广,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不能仅靠某个单独的学科,也需要血液科医生和骨科、肾内科等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增加对基层医生的整体指导,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的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率。

  治疗还需遵医嘱,规范化治疗是重中之重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还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但得益于科学的进步,疾病的诊疗和研究也随之发展,现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逐渐趋近于慢病管理的阶段。

  贡铁军教授表示,多发性骨髓瘤常用的治疗方式已经从传统化疗转向新型的靶向药物治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细胞移植虽然是获益较大的治疗方式,但受限于患者年龄、体能等因素,不能做移植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在高效低毒的原则下,给患者在治疗中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以及CD38单抗类等药物。

  另外,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家属,贡铁军教授提醒说,疾病复发不可避免,复发后治疗难度更大,随着复发次数增多,治疗反应和生存预后随之下降。因此在确诊初期尽早接受规范化治疗,尽可能延长首次复发的时间则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首次复发的患者,贡铁军教授介绍:“我们会选择CD38单抗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对于首次复发的病人是非常好的治疗选择。通过作用机制不一样的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治疗效果好,哪怕是复发,病情也能够获得再次缓解,最终达到延长生命时间的治疗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家庭的“小确幸”

  确诊多发性骨髓瘤会给每一个患者及家庭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贡铁军教授介绍,目前部分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大多数药物已经纳入到医保范畴内,包括现在国内使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CD38单抗类药物。单独机制的CD38单抗也已经被纳入到医保,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从医保覆盖的角度来看,现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是“幸运”的。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从2005年多发性骨髓瘤靶向治疗药物进入我国以来,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和长足进展。贡铁军教授指出,患者应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配合医生接受规范化治疗。随着主要治疗药物进入医保范畴内,药物的可及性获得了极大提升,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与心理负担,也让更多患者能够改善预后,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有众多的合作和常规的院际联合,特别是所长马军教授牵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液病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极大地提升了全国基层医生在血液病方面的诊疗水平,已经成为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的品牌。除此之外在线上向基层医院医生宣讲,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以及规范化治疗有整体认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