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那猛医师团队,仅用不到半小时的手术时间,便成功治愈了一位深受双侧偏头痛困扰的患者。术后第二日,患者便得以出院,满怀欣喜地开启了全新生活。

  多年头痛 夜不能寐

  今年66岁的孙大爷(化名),自从40年前就开始出现头痛,太阳穴附近跳着疼,并且有一处位置按着特别疼,碰都不敢碰,疼痛向周围扩散,疼起来什么都干不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有自残的冲动。40年来,这种疼痛就如同“紧箍咒”一般,一直束缚着孙大爷的生活。孙大爷多次求医问药,吃了多种缓解疼痛的药物,甚至做了射频手术,始终不见好转,甚至还在逐渐加重,生活的色彩似乎被这无休止的疼痛渐渐褪去。通过多方咨询,在家属的陪同下,孙大爷于一周前来到了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找到了那猛、刘利医师团队寻求帮助。

  医者仁心 点亮希望

  入院后,那猛副主任医师仔细对孙大爷询问病史并精细查体,最后确诊为触发点位于双侧颞部的、耳颞神经受累所致的双侧偏头痛。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疼痛区域,及患者描述的固定疼痛位置,那猛副主任医师更加精准地确定触发点位置,并设计手术切口及方案。殷一博主治医师在患者疼痛发作时,对疼痛触发点进行局部封闭,从而了解疼痛的缓解情况,为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手术前,神经外科四病房全体医生进行术前病例讨论,进一步设计出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由于患者触发点位置较高且靠前,若单独行耳前神经血管松解,恐怕会术后复发。因此,决定双切口去除触发点,以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切口靠前上,会有损伤面神经分支的风险,术中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手术的常规风险也予以评估,提出了充足的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处理预案,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最终确定该患者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手术可使患者受益。

  四处触发点去除手术切口情况,均发现了血管对神经的卡压。

  黄色箭头为神经位置,绿色箭头为血管位置,蓝色箭头为术中电生理监测神经。

  精准手术 重塑健康

  由那猛副主任医师主刀,殷一博主治医师辅助,刘利主任从旁指导,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对患者每一侧均使用两个微小切口,使用神经外科显微镜找到颞浅动脉及耳颞神经,充分游离减压后,切除局部颞浅动脉。在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进行神经探查,可以更好地保护面神经分支,大大减少术后面神经分支损伤的风险。根据耳颞神经的固缩状态,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撕脱处理,若受累耳颞神经已经明显变细变硬,失去弹性,那么撕脱该神经对手术的疗效更加有保证。由于术前准备充分,神经、血管定位精确,双侧的手术时间总和不到30分钟,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失,双侧头痛完全消失,第二天患者出院,摆脱了40年来的阴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术后第二日切口恢复情况

  那猛副主任医师介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近年来血管对于神经的牵引力和压迫刺激导致头痛的学说,已逐渐成为主流学说。发现疼痛的触发点对治疗十分关键,而触发点共包括七大类,分别对应于额、颞、枕、鼻、眶等部位的疼痛,受累的神经可能是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三叉神经颧颞支、耳颞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准确地评估触发点类型和受累神经位置,是手术效果确切的保证。对于药物难治性的偏头痛患者,在术前评估明确手术指征之后,实施触发点解除手术,手术成功率可达68%—95%。

  刘利主任介绍:偏头痛是全球范围内第三大高发病率疾病,由于发病普遍,往往不被重视,以为简单的对症治疗就会好转,这导致其致残率正在逐年攀升。近年来发病患者的年龄表现为年轻化,女性多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孙大爷的痊愈,与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保驾护航关系密切,同时扎实的手术功底也是手术成功的基石。

  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暨功能神经外科病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颅神经及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治,专注于各类难治性疼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腰背部及下肢疼痛、丘脑痛)、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植物人促醒等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秉承着多学科协作,精准医疗的理念,在神经外科多种先进医疗手术设备的协助下,为龙江病友打造一个良好的诊疗平台。

  来源:哈医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