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尔滨带火的鄂伦春,北京小哥想说说…

  来源:新街派 生活报

  “鄂伦春人到底是啥时候下山的?下山后住在哪儿,靠什么生活?”“萌萌的狍角帽能买到吗?”最近,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关于鄂伦春的话题也屡屡登上热搜榜。

  而让广大网友意外的是,替鄂伦春人在线答疑的“显眼包”,竟是个说着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小伙。头戴狍角帽、一身狍皮衣,出生于1987年的李京阳,网名叫“少年星期八”,他经常带着摄像机走进鄂伦春人家里,记录鄂伦春人的往事,展示鄂伦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是李京阳记录鄂伦春文化的第九年。从北京到鄂伦春“打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又为何如此执着?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痴迷于鄂伦春文化的小伙。

  一年十个月 在鄂伦春“打工” 做“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李京阳曾是年薪近百万的知名摄影师,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拍摄过纪录片,并为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及国内多位一线艺人拍摄过影像视频。30岁前,他去过三十多个国家,在非洲寻找过尼罗河的源头,也曾坐着无门的直升机去夏威夷拍火山爆发。

  2015年,李京阳原计划要与同伴徒步非洲,妻子怀孕后,他决定留在国内,并接受了为鄂伦春拍摄非遗纪录片的邀约。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族人口不足万人,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的五大流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由于平时工作忙,最初他只打算每年抽出一两个月走访拍摄。然而,李京阳发现,他拍摄过的鄂伦春老人有的突然病逝、有的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前一年还侃侃而谈,第二年已经认不出我了。”由于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老人们的离世,意味着一部分的民族历史也随之消失。这让李京阳有了紧迫感,为了不留遗憾,他决心“以天为单位”跟时间赛跑。

李京阳(右一)和“小花鹿奶奶”内淑梅(左二)李京阳(右一)和“小花鹿奶奶”内淑梅(左二)

  李京阳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业务,一头扎进鄂伦春人聚居地,尤其是近些年,只有逢年过节他才回北京,每年要跟鄂伦春人待在一起十个月。除了拍摄非遗纪录片,3年前开始,他驱车七八千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寻找、记录濒临失传的“森林之声”,自费拍摄了一部与鄂伦春民歌有关的纪录片,预计明年公映。

  放弃近百万年薪的工作、为了筹钱拍片,甚至连商业保险都退了……这些年,李京阳北上去鄂伦春“打工”,显然性价比极低。他自我剖析道,这可能跟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爷爷是法学家,曾参与新中国多部法律的制定,姥爷是大学教授,长辈们从小就教育他:“这世上有很多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这些年,我找到的能即兴演唱鄂伦春‘赞达仁’的老人不超过5个,会做兽皮装的不超过10人。”在李京阳看来,这些珍贵的声音和技艺才是真正的“顶奢”。拍摄时,他忍不住感慨:“我这辈子,值了!”

  寻访鄂伦春“宝藏老人” 听“最后的萨满”口述历史

  “爱冬天披着白色婚纱的森林,也爱夏天它的绿色长裙……”在短视频里,李京阳深情表白北疆壮美的河山。真正吸引他的当然不只是美景和红柳大串,还有这里值得记录的人和故事。9年来,他寻访过上百位鄂伦春人,其中大多是年逾古稀的“宝藏老人”。

关扣尼老人关扣尼老人

  一位倔强寡言的非遗传承人,坚决不用缝纫机,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她拆了又做、做了又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为了寻找一种黄色的天然染料,她不惜翻山越岭苦寻多年,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

  一位用桦树皮记录山林往事的森林艺术家,十分珍爱自己的作品,曾有外国学者想花40万元买走整套画作,被她婉拒了,比起赚钱,她更想把这些艺术品留在中国、留给鄂伦春人的后代;

  一位下山定居多年的鄂伦春猎人,经常去山林里转悠,他告诉李京阳:“我的心还住在那里。”受其影响,李京阳每周会抽出一天,把自己交给森林,认真聆听美妙的鸟鸣和缓缓的溪流声;

  一位20年不换外衣的鄂伦春老人,一直穿着妻子去世前为他洗过的衣服,坚称“这上面有她的味道”,“邋遢”背后饱含浪漫与深情;

  一群鄂伦春老奶奶经常组团上山采野菜,白天欢歌笑语,天黑下山时一路安静,李京阳询问理由,她们的回答里满是对自然的敬畏:“不要打扰小草和树木睡觉”……

  通过李京阳的镜头,很多网友被乐观的“小花鹿奶奶”内淑梅打动,她身高一米五,辛苦养大了十多个孤儿。老人家尽管八十多岁了,仍喜欢涂彩色指甲,穿着美丽的衣服自由放歌,悠扬的歌声一响起,分分钟就能把人带入森林。有人询问:“为什么80岁老人唱歌如此洪亮,而我才30岁就气喘吁吁?”小李替奶奶回答:“你多笑笑就好了!”

  2015年7月,李京阳拍摄过被媒体称为“最后的萨满”的关扣尼老人,老人于2019年去世。他曾与关扣尼老人一起生活了3天,通过影像和老人的口述历史,把她传奇的一生记录下来。由于其中涉及一些古鄂伦春语,直到去年,他结识了老人的侄女关金芳,才请她翻译出来并做成视频,全网播放量上千万……

  真挚评价令他“泪目” “你是鄂伦春人在北京寄养的孩子”

  同鄂伦春人打交道9年,李京阳是名副其实的“吃得开”,他调侃道:“我能连吃一百家,不重样。”他弹口弦琴、跳斗熊舞、唱鄂伦春民歌,聆听老猎人讲狩猎往事,学习如何搭建“斜仁柱”,花整整一个半月拍摄猎刀制作技艺……他的鄂伦春文化储备量连不少鄂伦春年轻人都自愧不如,有人在他的视频评论区晒身份证:“我是鄂伦春人,这些我一点儿都不会。”他劝对方:“跟身边的老人学学。”

  李京阳请从未进过电影院的鄂伦春老人看3D电影,还带老人抓娃娃;他带鄂伦春年轻人在冰天雪地里穿狍皮装跳“科目三”,被20多万网友点赞;他自费拍完了关于鄂伦春民歌的纪录片,想把多年采集来的鄂伦春故事写成一本小说,还想再拍一部鄂伦春题材的电影,剧本已经写完了。这个远道而来的北京小伙,为记录和宣传鄂伦春文化做了很多事情,一位鄂伦春老人真挚的评价让他“泪目”:“你是鄂伦春人在北京寄养的孩子。”

  由于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得很少,李京阳觉得很内疚,尤其愧对女儿,孩子放寒暑假时会从北京来看他。他唱过一首鄂伦春语歌曲,学了很久,送给已经半年未见的女儿蔓蔓。他还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猪猪侠爸爸这次变成狍皮侠,和时间赛跑,看谁跑得更快。你还记得爸爸总和你说的一句话吗,我们活着不能只为自己做事,我们也要为更多人做事。爸爸虽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想要什么就能给你买什么,从不考虑钱,但现在爸爸可以给你比玩具更好的东西,我想成为你的榜样……”

  李京阳告诉记者,他时常会想起2015年8月的那个黄昏。他独自爬到山顶上,脚下是兴安叠翠,一束金色的阳光突然破云而出,直直地照在他身上。那一刻的巧合,在李京阳看来,冥冥中预示着他与这片森林的缘分,站在光里,他感觉自己终于找准了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