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3月30日讯 2004年10月,秋老虎慢慢退去,气温转凉。在哈尔滨香坊区通乡商店门前,停着一辆无偿献血车,车门口站着一个年轻男子,探头探脑地往车里看。“您要献 血吗?”采血人员问道。“会有后遗症吗?”男子说。“没有,适当献血有益健康,还能救助别人,一举两得。”“那我试试吧。”这就是夏永生第一次献血,转眼12年了,老夏如今已献了8000多毫升血液,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总血量,是我省献血最多的人。在他的鼓励下,妻子也献了6800多毫升,12本红彤彤的献血证就是夫妻俩的“勋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29日,记者来到道里区民生尚都小区老夏家,感受夫妇俩的“大爱”之心。

  当时知道是做好事没多想就上了献血车

  老夏44岁了,身高一米七、胖乎乎的,眼睛一眯就透着一股东北人的幽默劲儿。如果把他放到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你半点儿注意,但他却做出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

  1999年,老夏和妻子杨景维离开巴彦老家,来哈尔滨打工。“2004年10月份,我到通乡商店买东西,看见一辆献血大巴车,当时是第一次知道无偿献血。车上写着‘献血光荣,功德无量’几个大字,我很震撼,没多想就上了车。”

  回想第一次献血,老夏觉得自己有些好笑。“第一次啥也不懂,护士拿出采血设备,我一看就蒙了,针头这么粗!当时就紧张了,拳头攥得死死的。看着血顺着管子流进袋子,我腿肚子都转筋了。其实是心理作用,现在想想一点儿都不疼。”老夏第一次就献了400毫升。

  她虽然晕针但经不住我天天念叨

  “既对身体好,还能救人。不仅我要献,还要鼓动家里人献。”老夏开始给妻子念叨献血的好处,“她有些晕针,平常生病能不打针就不打针。”但妻子禁不住老夏天天念叨,终于同意一起献血。

  2005年6月,老夏带着妻子去了中央大街献血点。“我先献了400毫升,她不敢看,到她献时手直哆嗦。”老夏连忙把妻子搂在怀里,一边安慰一 边给护士使眼色,护士悄悄将针头扎了进去。杨景维第一次献了200毫升。从此,夫妻俩基本每年4月和10月都来献血,每次400毫升,一献就是12年。 “这一献不上血,心里老不得劲儿,总觉得少点啥。”

  老夏小心翼翼抱出来一个盒子给记者看,一打开,里面全是荣誉证书,市级劳动模范、优秀志愿者、农民工劳动模范……最惹眼的是一摞整齐的献血证, 记者数了数,竟有12本之多。“从我父亲到我儿子,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当兵的。我儿子在部队也献过血了。”老夏很骄傲。“我最近血压有点高,一直在运动,把 身体调好了,一定要一家三口再去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