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7月10日讯 门萨测试智商高达140,16岁获全额奖学金留学新加坡,20岁被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录取,成为该院面向全球招收的170名本科生之一……

  四年前,本报曾报道过“冰城天才青年王翯夫的求学样本”。如今,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已从剑桥大学毕业,目前在英国伦敦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核心部门任职。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其实在剑桥大学,最牛的不是“外来的”博士生,而是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他们被视为拥有最纯正的“剑桥血统”,而且享有一项特权:本科毕业一年后,只要缴纳工本费,就可以直接领到硕士毕业证。

  日前,记者联系上了远在伦敦的王翯夫,听他讲述在世界顶尖学府读本科,究竟是怎样一种特殊体验……

  “难为”自己攻下两门高难选修课

  他的成绩是哈默顿学院里最好的,在剑桥31个学院里排名前30%。

  英国的本科教育只有三年,但“含金量”很高。王翯(音同“贺”)夫就读的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课程少而精,大一5门,大二大三各4门,每门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想通过考试绝非易事。而且这里没有补考,缺考必须降级,不及格通常会被退学。

  为了能在“宽进严出”的教育规则下顺利毕业,很多人倾向于选择容易的选修课。在剑桥,“经济计量学”和“经济分析学”被视为超高难度的选修课,每年只有十几个人敢选。王翯夫不但选了,而且还一口气选了两门,风险极大。

  既然已经踏入名校的门槛,为何还要如此“难为”自己?他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我觉得自己不能活得太舒服了,应该主动找点儿难做的事。吃过的这些苦,早晚有一天会受用。”

  三年来,在哈默顿学院,王翯夫是唯一一个选最难课程且以优异成绩通过的学生,不仅教授和同学十分佩服,而且让他成了学弟学妹心目中的“传说”。建校800多年,有人曾戏言,“剑桥的每一块砖都见多识广”,想在那里当“传说”谈何容易。一年365天里,剑桥有200多天在刮风下雨,而他上课的地点离宿舍很远,每天骑车上学要经过一个陡坡,在风雨里爬坡很吃力,但他从未迟到或缺席。

  王翯夫的母亲郭丽敏,曾去过儿子的宿舍。这个单人间里,三面墙上贴满了小纸片,目力所及之处全是密密麻麻的公式。一瞬间,她仿佛看到了那个每天边啃三明治边演算的身影,“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些,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特别心疼。”

  有种严谨叫“剑桥逗号”

  “真正的大师,要能够体现一个大学的灵魂。”

  据王翯夫观察,在剑桥,虽然有的教授领带系得不够规整,但做起学问来非常认真,会把很多看似简单的知识讲深、讲透。有时上课使用的教材,就是面前这位教授编的,但他仍会指出著作里的一些瑕疵,毫不遮掩。

  剑桥教授的严谨,有时甚至会精确到标点符号。你或许不知道,这世界上有种逗号叫做“剑桥逗号”。王翯夫解释,很多人写“a,b,or c”时不习惯写“or”前面的逗号,但剑桥的教授们要求每个学生写作必须规范。

  大二时,他曾跟随一位在经济学领域很牛的教授做研究。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教授让他天天坐火车去大英博物馆,沉下心来查找数据,以此夯实基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果然让他十分受益。

  最耐人寻味的是,剑桥的教授们往往是当今某研究领域的权威,每天却骑着自行车上班,无论走到哪儿都热情谦虚,没有前呼后拥。这无疑颠覆了王翯夫的某些价值观。

  “刚入剑桥时,我曾想毕业后成为一把‘锋利的剑’,可当我走出剑桥时,我知道自己追求的不再是锋芒。”因为在剑桥遇到了很多低调的人,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也好,知识也罢,其实应该是朴素平和的。

  在剑桥最大音乐厅弹奏《黄河》

  迄今为止,他是唯一在剑桥音乐厅里弹奏《黄河》的中国留学生。

  剑桥大学经济系每年都会举办高规格的Marshal l l ectur es(马歇尔讲座),邀请世界上有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来做讲座。

  三年来,王翯夫每次都在现场聆听。虽然想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彻底弄清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现实,但他也有不小的收获,“一个诺奖得主用了三十年才得奖,但在演讲台上却十分低调,轻描淡写地提起自己理论发展的过程。”在他看来,这背后有太多的困难波折和锲而不舍。

  王翯夫的钢琴水平很高,曾在剑桥最大的音乐厅里售票演出过,曲目是精心挑选的《黄河》,身后有整个乐团为他伴奏。很多教授、学生不但去聆听,结束后还纷纷上台找他合影。

  郭丽敏至今也不清楚,儿子究竟是怎样融入英国交际圈的,“我们都知道,英国人骨子里很骄傲,连‘欧盟’都瞧不上,对其他地方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但王翯夫却成功“打入”了当地一个合唱团,里面有很多剑桥的老教授和镇上的居民,作为该合唱团里唯一的亚洲人,还随团去爱尔兰、克罗地亚演出过。

  毕业典礼“仪式感”爆棚

  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古老而传统,但极其隆重。

  穿着宽大的黑袍,系好白色的学术领结,从学院列队前往礼堂……王翯夫回忆,剑桥的毕业典礼非常神圣,不允许拍照,每四个人一组,分别握住一位懂拉丁文的老师的一根手指,跪地接受祝福。而且仪式全程用拉丁语,一切仿佛跟800多年前一样。

  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前,郭丽敏原打算换双轻便的鞋子,幸好被儿子劝住了。在典礼现场,她被英国人的“仪式感”给震住了,“很多家庭祖孙三代一起出席典礼,连被搀扶着的八九十岁的老奶奶,都穿着女王范儿的套装以示庄重。”作为哈默顿学院成绩最优秀毕业生的母亲,她还坐在了院长身边,一起共进午餐……

  大学毕业前,王翯夫收到了三家公司的邀请,最后选择了曾实习过的RBS银行。六位高管分别找他谈话,特别欣赏他。大家非常认可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而且认为他大学时那些高难度选修课会对银行发展有帮助。

  对方不但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条件,还给了他永久工作,以后无须续约。不过,王翯夫向记者坦言,其实他有更长远的目标:年轻时在金融圈好好历练一番,以后回剑桥教书。

  “我在剑桥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完成了一种生命体验。”上学时,王翯夫经常会想起一句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但他还是留下了点儿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去剑桥参观,也许会在哈默顿学院的角落里看到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那是王翯夫毕业时留下的,它默默地见证了这个勤奋的年轻人在剑桥所经历的一切……

  记者手记:

  每次采访牛人,心情都颇为复杂。他们看似很遥远,与你我的生活毫无瓜葛,但深谈后心底里总会有些触动。这些触动让我记起,他们其实曾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大家脚下踩过同一片土地。只是后来,有些人一生困在原地,有些人通过努力抵达了“诗和远方”。当然,我指的不仅是空间距离,还有认知层面。

  幸好,擦身而过时,还能匆忙记录下这些牛人生命里的“闪光点”,而他们,也让我每每在虚度时光时不再那么心安理得,想要更勤快地翻开书本学点儿什么。也许此刻的你,已经错过了值得拼搏的青春,但或许还有机会,去追求一个不太寻常的中年和老年。不要那么轻易地,在“知足常乐”的标准里自觉满意地度过一天。

  这锅“鸡汤”,不单是炖给学生和家长的,也炖给每一个深陷在庸碌生活里,忘了努力为何物的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