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语音回个“好”,相当于盲驾113米

  开车看微信、刷微博究竟有多大危险?记者在交警部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两个简单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在时速30公里的情况下,记者完成拿起手机、进入手机桌面、打开微信、查看一条新消息等4个动作,然后紧急制动停车,观测盲驾的时间和距离。

  实验开始后,记者迅速拿起放在车辆仪表台上的手机按计划进行操作。尽管动作麻利,但从拿起手机到紧急停车仍耗费8秒时间,一共驶出48.2米。“这短短的8秒钟,足以让悲剧上演。”市交管局勤务大队违法处罚科民警姚晨说。

  很多时候,司机在看了手机上的消息后,需要回复,很多人都会回复“哦”“好”或“知道了”等简单的内容,或者干脆用语音回复。第二个实验是同样 在时速30公里的情况下进行,记者拿起手机、点亮屏幕、打开某条微信消息,然后语音回复“好”,回复完毕后紧急制动停车。实验表明,这一过程一共耗费时间 13.73秒,驶出距离113米。“这相当于盲驾113米,如果前方发生突发状况,很可能造成事故。”姚晨说。

  与拨打、接听电话不同,刷微博、看微信时驾驶人需要低头注视手机屏幕,比开车打电话更危险。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经对100多名卡车司 机长达18个月的跟踪调查发现,司机边开车边发短信时,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驾驶时的23倍,而使用电话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驾驶时的2.8倍。

  玩微信可分散驾驶人八成注意力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储江伟说,多项实验和调查表明,驾驶时对驾驶人精神集中的要求非常高,也是安全驾驶至关重要的保障。开车接打电话、 玩微信等非正常驾驶行为可分散驾驶人80%的注意力,而剩下的20%注意力不足以保证安全驾驶。所以,玩微信、接打手机等行为正逐渐成为新的“马路杀 手”。

  储江伟解释说,一般来说,驾驶人在路面上从眼睛看到异常路况,反映到大脑,再从大脑指挥刹车,再到车辆完成刹车,整个过程加起来的距离才是制动 距离,通常驾驶人完成整个过程需要0.45秒至0.7秒。如果按60公里的时速计算,这个时间段内车至少要开出12米。在大脑发出刹车指令后,车辆从行驶 状态到刹车停下的距离被称为“非安全区域”,如果期间有人进入此区域,非死即伤。

  英国运输研究实验室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驾车时用手机发短信,司机的反应速度会比正常情况下降低35%。相比之下,酒后驾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慢12%、吸食大麻后驾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慢21%。

  156处高清设备将拍下“微”陋习

  “对于开车玩微信等交通陋习进行执法查处,现场固定证据是一大难点。”一位正在执勤的交警说,“低头族”多在等红灯时看手机,只要民警向他的车走近,司机一旦意识到,立刻把手机丢到一旁。

  “由于低头发微信等行为比较隐蔽,不像接打电话,可以直观地看到。而且,大部分司机看到交警后,都会立即改正,这也说明多数司机是‘明知故犯’。”交警介绍,对于“低头族”处罚时现场取证和固化证据比较困难。

  在交警执法时,有些“低头族”还提出,自己低头看手机并不违法,因为依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或接听手持电 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驾驶人违反上述规定的,处50元罚款,并记2分。可是发微信又不是“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所以交警不应当处罚。

  市交管局法制室民警孔祥立说,在现有法律法规中,确实没有明确对开车发微信的处罚条款,这是因为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还没有出现微信、微博等 “新生事物”,但不能因为法律法规没有列举出相关状况,就证明交警没有执法权。“‘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或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 为’,这个‘等’字赋予了执法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交警认为司机的行为有驾驶危险,就可以进行处罚。”孔祥立说。

  近日,市交通管理部门将全面启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156处高清卡口设备将清晰地拍下驾驶人包括驾车刷微信等所有交通陋习,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严 厉处罚。交警同时提醒司机,处罚并不是目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为了行车安全,司机开车时确有需要接听或回复微信、微博的,最好把车停靠在路边后再操作。

  开车看手机应警惕手机依赖症

  对于开车“低头族”,社会学和心理学专家都表示,这一问题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公共文化、心理健康等根源问题。

  “车子只要开上公共道路,就是处于公共空间,司机违法、不道德的行为,就是缺乏公德,缺乏公德意识。”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姜鸥表示,对于 “低头族”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大的舆论压力,使司机能认识到这种妨碍公共安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应该受到惩罚,也应该接受道德的谴责。

  省心理咨询协会会长朱广雨则认为,许多司机一个人开车时爱看手机是一种信息焦虑症的表现,对手机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驾驶人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依赖,多方了解驾车玩手机的危害,不要等到发生重大事故后才意识到其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