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哈市首届“歘嘎拉哈”大赛的高手们齐聚省民族博物馆,切磋技艺的同时,也一决高下。外面寒风料峭,赛场热情似火。从满头华发的老人,到稚气未褪的孩子,120多名选手同为“歘嘎拉哈”而来,在哈尔滨历史上也算第一次了!
心率加快的决逐:
难分高下还得进行“加时赛”
选手按“55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进行分组,人数少的组别进行合并比赛。
由于总人数超过了120人,场面火爆。每组的比赛在限定的时间内,“歘”出分数最多的一名选手胜出。有的选手从容自若,有的则在“大场面”下有些紧张,不时有“嘎拉哈”被选手弄“飞”。看来,不管是啥比赛,心理素质很重要啊!
因为高手多,并列的情况出现了,咋办?加时赛!比如“60后”一组的10号、15号选手,在复赛时又是一样的分数,组委会决定进行一分钟加时赛,不仅场上选手紧张,场外的观众也是心跳急剧加速!
最早来的选手:
“老梢儿”兴奋得一宿没睡
本来比赛定在8时30分开始分组,大星期天的,够早了吧?可参赛选手任丽7时20分就到了,她太激动了!
今年51岁的任丽自打一报上名,就开始兴奋。她家住群力,比赛现场位于南岗的省民族博物馆,在比赛前,让儿子告诉她坐车线路。由于太激动了,比赛前一晚她几乎就没睡着,第二天早饭也吃不下,6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结果提前到了一个多小时。
为啥这么激动?因为她小时候是特别厉害的玩家,老话称“老梢儿”,意思就是太厉害了,不能分给小伙伴中的任何一组,而是哪个组弱,就帮哪个组赢!
或许是太久不玩了,或许是比赛时太紧张了,影响了发挥,最后挂着黑眼圈来参赛的任丽,只得了个纪念奖。但她的想法是:重在参与。
“60后”组冠军感言:
夺冠全凭小时候基础好
1966年出生的张女士,在比赛中绝对是高手,因为她得的是“60后”组别的冠军,而这组的选手是最多的,几乎占整个比赛的一半!说她是高手,还因为她几十年没练了,是直接上场的。
在准备参加复赛的空档,张女士告诉记者,家里原来有“嘎拉哈”,一时没找到,就是凭着小时候的基础,今天又找到了重拾童趣的美好感觉!平时工 作、生活节奏太快了,都没有时间好好体会这种游戏的快乐。作为传统游戏,“歘嘎拉哈”应该尽快申遗,我们也要为申遗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10岁小选手:
研究“嘎拉哈”写“论文”
比赛激烈进行中,一旁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目不转睛地在看,她叫孙绮灿,也是来参赛的,2006年生人,还是个小学生。
灿灿一家三口都来了,原来是灿灿爸爸在报上看到了比赛的消息,给灿灿报的名。灿灿的“歘嘎拉哈”技艺是姥姥教的。今年“十一”期间,姥姥把家里 的“嘎拉哈”找出来,教灿灿玩。没想到,孩子一玩就很感兴趣,她说,太锻炼协调性了,手、眼、脑要一起动起来。她还上网查了资料,写了一篇题目为《嘎拉 哈》的说明文,从历史传承、玩法,到“嘎拉哈”的表面形态,非常专业。
和民间的高手们相比,灿灿“入门”尚浅,最后只得了个纪念奖,但她也很高兴,自己的项目比完了,还一直在观摩,她说,争取下届比赛拿个大奖!
“嘎拉哈”的展览:
副厅长收藏100多个“嘎拉哈”
在场上进行比赛的同时,场下还有不少选手进行“嘎拉哈”展示。其中,最醒目的是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军的100多个“嘎拉哈”,这是她自己多年攒下来的。她对这场比赛也非常感兴趣,但因工作忙没时间来,听说大赛人多、“嘎拉哈”不够,她特意把自己的珍藏借给大赛组委会用。
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不少特地将自己的“嘎拉哈”拿来,趁比赛间隙再练练手。对于不同品相的“嘎拉哈”,高手们还互相交流制作方法,其中仅染色就 有好多方法。有一种是传统的染红,即把普通的红纸和处理好的“嘎拉哈”用热水煮泡,红纸上的颜色就挂在“嘎拉哈”上了。还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是用桑葚的汁 泡“嘎拉哈”,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漂亮的紫色。
高手对决,大赛最后比出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纪念奖若干名,每位选都有组委颁发的参与证书,因为他们都为“歘嘎拉哈”下一步的申遗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