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1月5日讯 “你不是小虎子吗?咱俩是同桌。”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30多年没见面的发小别提多开心了。他们就是生活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十道街原“杨家大院”的发小们。

杨家大院。杨家大院。
跳皮筋。跳皮筋。

  日前,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周边的一个老大院内,来了一群年龄在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不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不是社区组织参观的居民,而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来这里干啥呢?穿着貂皮跳皮筋,趴在地上弹玻璃球,用筷子搭建木桥,玩嘎拉哈,翻绳套,扇啪叽。这些游戏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玩的。他们来到这里就是想找回童年的记忆,找回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发起人之一王友告诉记者,9月初,他参加一位老邻居家孩子的婚礼时,见到了30年前在“杨家大院”一起长大的发小。聊着聊着就萌发了寻找发小重回大院,再玩小时候游戏的想法。经过半个月的努力,联系20人。王友为了让大家玩得开心,他还特意刻模子印啪叽,用紫砂做嘎拉哈,用胶皮手套剪成条接在一起做皮筋,又买来一捆一次性筷子搭建木桥。57岁的蒋贵臣,听说发小要聚会,他特意从佳木斯赶回来参加活动。

  今年65岁的王立滨说,他们家三代人都生活在道外区南十道街167号的这个大院里。解放前,这个大院的主人姓杨,解放后,这个大院被分给了大家居住,大家称之为“杨家大院”。 “这个大院里最多住过100多户,以前院里有戏台,每天晚上大人们穿上家里比较特殊的衣服在舞台上演戏。当时每家都五六个孩子,每天吃完饭,孩子们就仨一群俩一伙地玩拳击、沙坑摔跤,骑马打仗,弹玻璃球,扇啪叽,玩嘎拉哈,跳皮筋等游戏。”王立滨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