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ZAKER 哈尔滨

  原标题:哈尔滨的科技战“疫”故事|消杀、送药、测温……这款哈产消毒机器人又萌又好用

  ZAKER 哈尔滨记者 万佳 文 / 摄

  4 月 24 日, 牡丹江北方医院收到一款智能消杀机器人,用于扑杀新型冠状病毒,它能在 10 分钟内对 100 平方米的房间进行彻底消毒,消杀率可达 99.9%。这款价值 10 万元的新型机器人是哈尔滨市的科研人员仅用 10 天时间专门为此次疫情研发出来的。

  ↑ 于雷在查看消杀机器人的电解装置

  火速复工,10 个昼夜熬出智能消毒机器人

  “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新闻里看到被污染的环境中人工消毒的画面,意识到这很有可能导致消毒人员的二度污染,就产生了研发消毒机器人的想法。” 于雷说,“ 从大年初八开始,我们团队就在着手进行消毒机器人的整体设计与研发。”

  于雷是林冠科技公司总裁。这家公司专注研发各种服务机器人,是哈尔滨市政府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合作成立的一家科技创新企业。提起争分夺秒研发消毒机器人的 10 个日夜,于雷记忆犹新:“ 公司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科研力量,先后有 18 名研发人员参与,其中有 5 名机械设计师负责机械功能设计,5 名软件工程师负责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测试,5 名硬件工程师配合软件工程师进行功能的实现,还有 3 名工业设计师负责机器人外观设计。”

  首先,研发团队中的构架师将消毒机器人整体构架做完整体后,四个项目小组分头各自攻关。各个研发小组从那时起就几乎昼夜奋战在公司,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到凌晨。一旦在研发过程中出现进行不下去的技术问题,研发小组会首先内部沟通,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会召集几个研发小组一起开会讨论。当各部门拿出最终方案后,机械工程师再进行系统适配。

  喷多远、喷多高,这都是精确算出来的

  于雷说,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做出消毒机器人并不复杂,只需在公司原有各类服务机器人的基础上,将消毒机器人的功能进行罗列,同时针对消毒增加或删减某一部分功能。“ 核心技术难点主要是围绕底盘避障和场景描述来做的。”

  “ 关于底盘避障,其实就是利用激光技术扫描周围环境及物体。” 于雷说,如果工作环境是医院,那么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有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及家属来回走动,这就要求机器人遇到人员会自动停下,而不会发生接触碰撞,并要求机器人自动修改消毒路径,以便继续工作。但问题是国产的激光都不是很完善,而进口的激光又造价很高。研发人员经过上千次的研发与测试,终于将这一技术难关攻破。

  在一个封闭空间,消毒机器人喷洒消毒液的浓度、高度和范围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其实,这都是经过权威机构科学实验计算出来的。“ 经过测试,在一个正常举架的封闭空间内,消毒液喷洒高度应该在空间的中间高度,” 于雷说,因此,这款消毒机器人高 1.4 米,100 平方米的空间大约需要 10 分钟即可完成消杀,并达到 99.9% 杀死病毒的标准。“ 不仅仅在于替代人工效率,它的最大意义在于避免环境被二次污染。”

  到广东买材料,三人轮换驱车两天两夜

  由于大部分工厂都没有复工,消毒机器人硬件原材料和组装生产都成了难题。“ 我们给广东厂家打电话,人家说现在没开工,就算有存货也发不出去货,因为许多物流都停了。”

  实在没办法,于雷和同事一商量,决定派人开车去采购。三人采购小组一路驱车两天两夜终于赶到广东,一路上,三个人轮流开车,除了吃口饭上个厕所,几乎没停下来。到厂家后,采购人员马不停蹄又与于雷开启网络采购直播。

  零件买回来,并不是简单拼插就可以的,还要经过专门仪器的各种测试。经过公司多方沟通,几名工程师又赶赴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亲手组装测试,最终将第一批样机带回哈尔滨。

  早在疫情之前,国内生产消毒机器人的厂家就有十家以上了。消毒机器人形态、功能各异,价格也从几万元到 20 余万元不等。“ 许多软件都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因此在产品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于雷说,公司价格最低的一款消毒机只需要3万元左右,这种 “ 经济适用款 ” 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园、生鲜超市等场景。“ 这款亲民机器人的消毒效果跟几十万的产品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功能上可能会少一些。”

  升级打 “ 怪 ”:测体温、人脸识别、送药无所不能

  “ 我来了,请让一下 ”。伴随着柔和的女声,医院病房走廊里,缓缓走来一款名叫 “ 小林 ” 的医疗配送机器人。这是 “ 小林 ” 第一次上岗工作,在科技人员的操作下,医护人员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使用,医护人员只需要把要配送的药品放到 “ 小林 ” 的架子上,然后再在机器人屏幕上输入指令,机器人就会自动将药品配送到指定病房。这款充电4小时,连续工作 13 个小时的机器人,是林冠公司专门为医院研发的无接触式配送机器人。1 月末,公司将2台配送机器人赠送给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 ‘小林’就是一个开端,以后我们会将面向医疗服务的机器人赋予更多功能。” 于雷说,预计 5 月 25 日,将发布新款医疗服务机器人,增加激光雷达、图像、距离、惯导、位姿等多种传感器,同时搭载了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视觉感知、多源信息融合、环境建模等核心技术,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以消毒、配送,还能人脸识别、人机互动。

  “ 我们的机器人从外型来看,还有点工业化,不那么像‘人’。” 于雷说,下一步,他们研发的重点就放在机器人的 “ 人性化 ” 上,让机器人不仅外表更像人,也更具有人的智慧。

  现在,除了向医疗机构赠送消毒机器人,于雷每天忙碌着和各地需求单位沟通。“ 这次疫情让各个行业的人都意识到了市内环境健康的重要意义,许多单位都表示,想购买这样的智能消毒设备。”

  于雷说,一次突发的疫情,从科技人员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推进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进程,让更多行业和领域加速与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