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ZAKER哈尔滨

  原标题:冰城第一批“丁克”夫妻退休了,日子过得还好吗?

  ZAKER 哈尔滨记者 叶勇

  “ 谈不上好与不好,一切都是人生 ……” 已经 56 岁的苏小海对于自己 “ 丁克 ” 生活的总结很是坦然,但他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跟他在一起时有一个话题一定不能提,那就是——孩子。

  “ 丁克族 ” 是上世纪 50 年代起源于欧美的一种婚姻状态。“ 丁克 ”(DINK)这一概念传入中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思是家庭中有两份收入(Double Income),但没有孩子(No Kids)。当时 “ 双薪水、无子女 ” 的 “ 丁克 ” 家庭被认为是时尚的。如今第一代 “ 丁克 ” 大多已年过五旬,他们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没有孩子的生活过得如何?

  我的生活,我做主,找家养老院度余生

  “ 当初要不是父母催得紧,我们连婚都不想结。”52 岁的陈欣说话很直接。在同学聚会上认识了同学的朋友小青,此后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异性知己。小青家在抚远,家境殷实。陈欣家在哈市也有好几套房子,父亲是工程师。

  结婚前一年,双方家长见了面,都十分赞成,开始期待婚礼。但他们却不急于结婚,在双方父母的再三催促下,他们才登记,办了婚宴。

  “ 将来不想要小孩。” 陈欣婚后托叔叔去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平时各干各的工作,周末去吃一家喜欢的饭店 …… 夫妻俩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在人到中年时仍可以体会着轻松、自在,实属不易。“ 没有孩子升学的压力,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跟有孩子的同龄人比,确实轻松。” 少有皱纹、头发黑亮,陈欣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陈欣说:“ 我的生活,我做主。我们也曾讨论过应该会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找一家好点儿的养老院度过余生。问我后悔吗?目前没有,不知道以后会不会,也许会吧,但是世上又有多少人会了无遗憾呢,至少我曾经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不吃养孩子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他们都是老师,丈夫是大学教授,妻子在自己开的文化学校任教。家里养满了绿植,还有观赏鱼和一条大狗。

  接受采访的另一对 “ 丁克 ” 苏小海夫妇是大学同学。结婚前,他们和双方家长说好,暂时不要孩子,“ 三十多岁正是事业爬坡的时候,从怀孕、生产,再到把孩子养育成人,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着实吃不消。” 苏小海说,后来随着 “ 二人世界 ” 过得越来越幸福,他们彻底成了 “ 丁克一族 ”。

  当身边的朋友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发愁时,夫妻俩随时就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完全不需要顾及家里,因为也没别人了。少了这些烦恼,夫妻俩都觉得轻松自在。

  然而,到了退休的年龄,老两口全部回归家庭,才知道什么叫冷清。以前年轻的时候,没孩子确实很潇洒,但是到老了腿脚不便,才觉得有个一儿半女是最大的圆满。

  最近,苏小海不小心摔了一跤,爱人一个人在医院里跑前跑后,看到医院里其他老人身边都有子女照顾,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挺羡慕的,也有一点儿后悔当初的选择。苏小海说:“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没生孩子,赚那么多钱,到头来依然冷清。真是不吃养孩子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记得有人曾说过:‘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道墙,可当父母老去了、逝去了,你就要直面死亡。’我现在才明白父母为什么担心我们没有后代。”

  难忍面对面的孤单,部分人最终生育

  今年 50 多岁的李松曾在一家机电公司工作,爱人从事会计工作。谈了 3 年恋爱后,1994 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前他们约定选择 “ 丁克 ” 生活。

  “ 原因很简单,我们当时都不喜欢孩子。” 李松说,那个年代 “ 丁克 ” 更时尚,更适合我们。“

  “ 来自父母、亲友的压力过了四五年才有所缓解。那段时间,我们过得非常幸福。同学、朋友忙着拉扯孩子,我们可以经常去看电影、旅游 …… 经济上也非常宽裕。” 李松说。

  直到 2009 年,李松的父母先后去世,他突然感到了失去亲人的孤单。经过几晚的辗转反侧,爱人突然决定要生孩子。那时候爱人已经 38 岁,属于高龄产妇,尽管朋友极力劝阻,但爱人依然坚持,随后她辞掉工作,回家备孕。

  又是服药,又是看医生,忙活了四五年,孩子终于降临到李家。“ 孩子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当两个人在一起过了二十来年,突然有一天发现面对面很孤独时,这样的‘丁克’就很难坚持下去了。如今,有了孩子,家里也多了欢声笑语。” 李松说。

  记者从市红十字中心医院了解到,近几年,医院接诊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有二孩政策放开的因素,也不乏从 “ 丁克 ” 中走出的三口之家。

  选择 “ 丁克 ” 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 当初选择不要孩子,我们就是要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因为有了孩子,就有了责任,根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划生活。” 这是绝大多数 “ 丁克 ” 夫妻的初衷。

  在百度 “ 丁克 ” 贴吧,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更打怵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心智的开发,这是他们中大多数人选择成为 “ 丁克 ” 的共同理由。

  此前,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姜鸥曾对 “ 丁克族 ” 进行调研:“ 相比三四十年前,现在人们的婚姻观正在逐渐改变,特别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淡化。身边‘丁克’也没有当初那样引人关注,并已经被社会理解和接纳。” 姜鸥介绍,总体来说 “ 丁克 ” 比例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

  姜鸥说,“ 丁克 ” 家庭与三口之家,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当身体出现问题时,“ 丁克 ” 家庭更需要解决情感孤独和家庭养老的困难。

  第一批 “ 丁克 ” 正在老去,他们有的在快乐中坚持,有的选择放弃,更有后来者加入 ……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婚姻状态。

  “ 丁克 ” 如何养老?姜鸥表示,加大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力量,是解决包括 “ 丁克 ” 在内,步入老年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应本人要求,文中 “ 丁克 ” 夫妻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