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官员自杀背后的心理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之间,中国大陆境内媒体至少报道了81例官员自杀事件。
官员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探究他们自杀的心理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杀的扭力理论可知,当个体无法放弃两个冲突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时,就会体验到心理痛苦,这就是“扭力”即“不协调的压力”。它包括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或相对贫困、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等。心理的痛苦和沮丧会迫使个体做出选择,极端的可能会通过自杀缓解扭力。
事实上,自杀官员不能承受的这些心理冲突,同样存在于很多在任官员的内心深处。
“官员”与“公民”的角色冲突:变成两面人
现代化对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公共行政人员既是公民的雇员,又是公民中的一员”。一方面,官员掌握着公共权力,分配公共资源,这个角色要求官员行为符合行政道德规范。同时,在私人领域,官员也是“公民”,在私人领域也是“经济人”,行为受私人伦理文化指引。
如果公私领域不明确,两种角色冲突就会比较明显。在中国文化中,“官员”这一职业通常被赋予较高的道德含义,传统的官本位文化也使官员相对民众有着优越感。但对民众要求就没那么高,因此,一些官员常说“领导也是人嘛”,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这两种角色的冲突会使官员产生“公权私用”的冲动,也会让民众对官员道德产生较高期望,长期处在这两种角色冲突中的官员会产生心理应对机制,有可能变成“两面人”。
医学研究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可能在个体身上造成更大的压力,并与自杀意向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如果长期处于“公共人”和“经济人”两种价值取向冲突中,且被内化后,就会产生不协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