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龙江自贸区投资兴业首选地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前话

  8月30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一年来,作为国家最北自贸试验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在国家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制度创新工作、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有效工作。在自贸试验区启航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分赴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个片区采访,发现新亮点、新典型。并在展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一年来成绩的同时,结合中央赋予黑龙江自贸区的定位和任务,请专家评点未来发展方向。

  截至今年7月:

  新设立企业4200家新签约项目148个

  投资额1838.58亿元

  作为国家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2019年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最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理念增强,创新活力迸发,营商环境优化,改革红利释放,黑龙江,作为国家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由此奏响沿边开放新篇章。来自省商务厅(省自贸办)的消息,自贸试验区启航一年来,总体方案89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86项,实施率达96.6%;12项创新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发布了省级十佳创新案例。截至今年7月,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4200家;新签约项目148个,投资额1838.58亿元。

  一年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个片区全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在负面清单、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一网通办、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等方面大胆创新,制定“最多跑一次”“办事不求人”清单,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工作流程、缩减了企业成本。哈尔滨片区对照世行标准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优化,深度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全覆盖、“承诺即开工升级版”等制度改革,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最新模拟排名由第80位上升至52位。黑河、绥芬河片区在政务体系建设、出入境便利化、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自贸试验区推动建设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已成为代表我省营商环境的高标准样板。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24个中省直部门出台28个配套支持文件、近400项高质量支持自贸试验区政策措施,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目前,总体方案89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86项,实施率达96.6%,在同批6个新设自贸试验区中名列前茅。在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企业“跨域”登记、“智慧工地”管理、互市贸易监管、跨境法律服务等一批具有龙江首创特色的创新实践案例对外发布,对地方改革创新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鲶鱼效应”,释放沿边开放、大胆创新、“投资必过山海关,投资首选自贸区”的强烈信号。 

  建设以对俄及东北亚为重点的开放合作高地,做好沿边开放大文章。出台沿边开放的便利化举措,助力自贸试验区企业开展对俄经贸业务。海关总署批准我省“俄罗斯低风险植物源性中药材试进口”“优化黑龙江边境自贸片区进境俄罗斯粮食检疫流程”等4项含金量较高的自贸创新举措。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率先辟建了国内首个俄电加工区,今年以来电力进口3.9亿元。绥芬河片区实施舱单归并、中俄监管互认等通关便利化改革,今年以来,“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发运34班列、3158个标箱,中欧班列发运96列、8358个标箱;绥芬河片区互市贸易完成过货量6.77万吨、交易额3亿元,参贸边民9.1万人次。

  优化产业布局和要素支撑,切实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振兴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出台一系列助企政策向自贸试验区叠加发力,引导产业项目向自贸试验区集中,助推片区产业建设、项目引进和投资增长。哈尔滨片区“黄金30条”“新驱25条”,黑河片区招商十条,绥芬河片区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办法,使政策措施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构建系统化+集成化的政策支持体系。疫情期间招商工作不停顿,通过挖线索、找朋友,积极开展“不见面”和“屏对屏”云上招商。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北药产业园、光电产业园、中俄跨境综合物流枢纽、中俄木材加工交易中心、长城电脑等一批重点项目入驻,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最佳商务成本,使自贸试验区成为黑龙江投资兴业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