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龙江“火眼”是这样炼成的

检验人员通宵作战检验人员通宵作战
晚上接收样本晚上接收样本

  9小时完成搭建,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达20万人份,样本最快3小时出结果,100余名医疗队员24小时专业“缉毒”……备受关注的“火眼”实验室自2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截至2月7日24时,累计接收核酸检测样本127万人份,“火眼”一“瞪”,新冠病毒无处遁形,其高效和精准不但有助于我省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和质效,也为快速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火眼”实验室长啥样?样本在这里是如何检测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探访核酸检测的“龙江速度”。

  神速!9小时建成“火眼”实验室

  走进会展中心A馆区,只见场地上矗立着2组12个白色的拱形气膜舱,远望犹如12个巨大的太空舱。每个气膜舱门楣的位置上标示有“火眼实验室”五个黑色大字及鲜红的“火眼”图标,十分醒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6个气膜舱为一组,分别由哈医大二院和哈医大四院负责。透过气膜舱的透明窗口,里面穿着白色防护服的检验人员在各种高精仪器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据了解,“火眼”实验室,名字取“火眼金睛”的寓意。目前,已在全国15个城市投入使用,是打过无数抗疫之战的“老兵”。与传统核酸检测实验室相比,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更低,检测效率更高。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省搭建的“火眼”实验室是目前最新一代,于1月23日正式组装建设,哈尔滨市整合调集各方力量1200余人次,开通绿色交通通道,持续奋战9个小时,完成“火眼”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堪称神速。

  高效!样本最快3小时检出结果

  1日“火眼”实验室正式运行后,样本开始陆续抵达,核酸检测工作火力全开,目前单日检测能力可达20万人份。

  4日20时,来自哈尔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电话响起,“马上有一批样本抵达,请安排人员接收。”两家医院“火眼”实验室的样本分发组队员闻令而动,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接收到样本后,消毒、登记、扫码、电脑录入信息、前处理……这是核酸检测过程中非常耗费人力的步骤,经常会遇到样本信息不全的状况,十分考验耐心。

  22时,通过专门的样本传递窗,样本由分发区被送到核酸提取区。此时,哈医大四院检验人员三级防护下准备就绪,20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开足马力,每台只需18分钟即可完成核酸提取工作。

  当样本送到扩增区后,在检验人员的操作下,22台荧光定量PCR运转80分钟,将从样本中提取出的核酸序列进行扩增,即可揪出新冠病毒。

  5日凌晨1时,当天的样本全部完成核酸检测。凌晨3时,出具检验报告。此时,工作人员已持续奋战了7个多小时。

  据哈医大四院检验科副主任杨春介绍,为了对6个气膜舱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他们设立了1个试剂准备区,2个样本分发区,2个核酸提取区,1个扩增区,将一个单向PCR实验室改造为两个双向对接PCR实验室,最大程度提升检测效率。据悉,通过流程改造,一份样本的检出结果,最快只需3个小时。

  精准!专家把关异常样本反复验证

  除了高效,精准也是“火眼”实验室的一大特色。“我们对‘火眼’实验室增加了人员投入,38人的检测团队现已增至62人,其中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均由高级职称、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杨春介绍,他们每天都有高职专家对检测结果进行质控把关,一旦发现异常样本,将同时用3个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验证对比,确保检测结果精准有效。

  哈医大二院紧急医学救援检验队队长张艳芬介绍,“火眼”实验室的内部操作流程十分严格规范,六个气膜舱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舱与舱之间设有专门的样本传递窗,双门连锁,不但将检测工作串联起来,同时又可避免实验室内部的气体互通。舱内和舱外的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讲机随时沟通,保证信息畅通。

  作为“火眼”实验室的“大管家”,每天杨春和张艳芬除了要随时进舱,还要负责各自团队的整体协调、数据上报、阳性样本审核、物资领取等工作,忙得团团转。为了确保“火眼”实验室生物安全,哈医大四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许勇晨对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把关,为队员们“保驾护航”。

  奋战!百余医疗队员24小时“缉毒”

  为了全力支援哈尔滨市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目前,来自哈医大二院和哈医大四院的100余名医疗队员正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24小时专业“缉毒”。

  4日“小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火眼”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却无暇过节,通宵奋战、昼夜颠倒已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张艳芬告诉记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接收标本时间不确定,经常半夜紧急通知,这对队员们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每天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只为第一时间得到检测结果,尽快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哈医大四院检验科的刘楠一直担任团队的组长,技术过硬的她有着“快枪手”的美称,曾经和团队创造单班次人均完成提取2500管的高纪录。三级防护下连续工作7个多小时,出舱后的她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也被口罩压出了深深的印痕,但她却说:“这点辛苦不算什么,能用自己所学为抗疫出一份力,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5日凌晨3时,“火眼”实验室里仍然灯火通明,这些可爱可敬的人还在为守卫这座城市奉献着汗水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