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六病房李力仙教授及龙宇副主任医疗团队,通过经肌间隙入路切除颈胸椎椎管神经鞘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53岁的李先生,近半年来感觉双腿无力,走路不稳,后来症状逐渐加重,近一个月走路经常摔跤,左手也开始出现抓握不稳的情况,在家人的劝说下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行颈部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在颈7-胸1水平椎管有一个大小2.3x1.1x1.5cm的肿瘤。经多方打听,李先生及家人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治疗患者入院后查体发现该患者颈强阳性,左侧上肢及双侧下肢肌力减弱,左侧上肢肌力5-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下肢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经过与家属细致的沟通和充分的术前讨论后,李力仙教授没有选择常规的全椎板或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而是选择了经肌间隙入路切除肿瘤。
李力仙教授介绍,经肌间隙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手术方式,与全椎板和半椎板入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锁孔效应,显露范围更广,有效显露椎管、棘突、椎板和椎间孔;2、保留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等后路承重结构的完整,对脊柱稳定性没有影响,不需要使用钛板、钛钉和钉棒系统进行内固定;3、肌肉附着点剥离少,对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可以早期离床活动;4、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5、手术时间显著缩短;6、手术切口更小;7、术后并发症更少;8、没有内固定装置,不影响术后磁共振和CT成像;9、手术费用更低。
李力仙教授、龙宇副主任医师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精细操作,并使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实时监测、避免脊髓损伤,顺利切除全部肿瘤,周围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被完整保留。 术后即刻患者肢肌力有所改善,出院时患者颈强消失,四肢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好转,左侧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复查磁共振平扫+增强见肿瘤组织已全部切除,病理诊断:神经鞘瘤。
李力仙教授介绍颈胸椎神经鞘瘤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颈肩部、上肢或背部的放射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为刺痛、钝痛或酸痛,可因咳嗽、打喷嚏或用力等动作而加重。当肿瘤压迫相应的脊髓神经根或皮质脊髓束时,可能导致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触觉减退等。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肢或下肢的无力、肌肉萎缩、行走困难、步态不稳等,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导致四肢瘫痪。
龙宇副主任医师提醒,当发生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腰痛、颈肩痛或者手脚麻木、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头部及颈胸腰椎核磁一站式筛查,以免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六病房在滕雷主任的带领和支持下,着力于采用微侵袭手术理念、纤维内镜及显微手段治疗神经系统肿瘤。李力仙教授、龙宇副主任医师医疗组秉承先进的手术理念、使用高新仪器设备,开展脊髓脊柱和颅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业务范围包括:1、颈椎病、颈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髓损伤、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脊膜瘤、神经鞘瘤)、脊髓空洞症、脊髓栓系综合症、显性脊柱裂、骶管囊肿等。2、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海绵状血管瘤、室管膜瘤等颅脑肿瘤。3、脑动脉瘤、脑积水、脑出血;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
李霁轩
李力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澳(大利亚)博士后,澳大利亚认证医学科学家,西澳大利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高级访问学者,西澳大利亚大学名誉研究员。擅长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和颅内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国内较早成立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专科门诊并在此领域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好大夫在线联合发布的2018和2019“年度好大夫”荣誉称号。
龙宇,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六病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哈医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肿瘤生物学博士后。
擅长领域:颅脑肿瘤、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脊髓肿瘤:脊膜瘤、神经鞘瘤等。2014-2018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学习颅脑肿瘤的治疗。主持多项国自然青年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省自然优秀青年基金、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哈医大一院杰出、优秀青年基金等研究课题。
来源:哈医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