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再次顺利完成“机器人泰姬陵手术”,为一名罹患Bismuth Ⅳ型肝门胆管癌患者行微创根治性切除手术,彻底解除病痛。
年近70岁的李女士近日发现尿色变深,皮肤和眼睛发黄,食欲明显减退和消瘦。为明确病因,于当地县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彩超提示肝门部占位伴肝内胆管扩张。当地医院给予保肝等对症处理后,建议她到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李女士一家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就诊。
入院后,麻勇主任带领杨广超副主任医师等肝脏微创外科团队成员对李女士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判定李女士肝门部占位考虑为胆道来源肿瘤,从而导致胆道梗阻出现黄疸症状,结合先进的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精准判定肿瘤已经侵犯到左右肝管,属于Bismuth Ⅳ型肝门胆管癌,恶性程度及进展程度均很高(图 1)。并且,因肝门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临近门静脉、肝动脉、左右肝管及其各分支,重要脉管众多,涉及到血管和胆管的重建可能,而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在切除瘤体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发生大出血的可能,手术难度及并发症风险极大。
李女士及家属得知病情后,手术欲望强烈,并希望能够微创治疗。但术前检查发现,患者胆红素水平过高,肝脏储备功能极差,且伴有肺炎。为尽可能保证手术安全性,麻勇主任带领团队通过对病情进展分析并联合呼吸科内科协同诊治伴发疾病,最终为患者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为“两步走”,先期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为患者“减黄”,同时依据呼吸内科意见对肺炎行抗炎治疗,改善患者术前肝肺功能,为后期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手术安全性。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治疗后,患者的肺炎明显改善,但因为患者胆道梗阻部分较高且病程拖延较久,PTCD减黄效果未达到理想预期,导致肝脏储备功能提升不佳,也就无法实施传统的半肝加全尾叶大范围肝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否则术后必然会面临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据麻勇主任介绍,这种情况在肝门胆管癌患者中比较常见,这也是很多肝门胆管癌尤其是Ⅳ型肝门胆管癌患者最终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因。患者家属治疗意愿强烈且患者老伴也曾是麻勇主任团队手术救治的肝肿瘤患者,因此全家对肝脏微创外科团队的技术力量充分的信任和认可,为了不愧对这份信任,麻勇主任最终决定应用当前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为患者实施极高难度的泰姬陵切除手术,
泰姬陵术式是日本知名专家结合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而设计的,因其形状类似印度泰姬陵的屋顶,故而命名。该术式难度极高,但因其不需要大范围肝切除即可实现肝门部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因此对于一部分合并严重黄疸的Bismuth Ⅲ型或Ⅳ型肝门胆管癌而言,可显著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但因该术式需要切除胆囊及肝外胆管、全尾状叶及S4b和S5段肝实质、清扫肝门部淋巴结,并在狭小空间完成肝门部胆管整形,胆管空肠双侧吻合,因此堪称肝胆外科攀登珠峰难度级别的手术之一,东北三省既往唯一报道过的机器人手术病例就完成于麻勇主任团队。凭借多年手术经验,麻勇主任胆大心细,带领团队对该术式进一步改良,在切除胆囊、肝门部胆管及肿瘤,尾状叶、规范化清扫淋巴结的同时,仅切除围肝门区域肝组织,这样就进一步保留了残余肝实质,使得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但弊端是肝门手术区域进一步缩小,胆道重建和胆肠双吻合重建的操作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因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就提供了很好的助力。据麻勇主任介绍,该手术方式仅需要切除相对较少部分的肝脏就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肝门肿瘤的效果,对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极高。哈医大一院目前使用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提供高清立体放大视野,四个灵活的机械臂可以540度自如旋转并有效过滤手臂震颤,达到在狭小空间中精细、稳定操作的目的,且肝门部胆管癌解剖关系复杂,精确度要求更高,机器人手术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最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完备的手术规划,麻勇主任带领杨广超副主任医师等团队成员为李女士成功完成了机器人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难度最大的“泰姬陵手术”,手术历时六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最终痊愈出院。
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系黑龙江省肝脏微创外科联盟组长单位,东北腹腔镜肝切除联盟副组长单位、北方肝癌诊治联盟核心成员单位。科室始终坚持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赞誉。在专业技术方面:肝胆脾微创手术占比保持80%以上,腹腔镜肝切除手术逾千例,机器人肝胆脾微创手术近500例,持续保持区域领先地位。在创新方面:完成东北三省首例机器人单孔肝切除手术、首例完全机器人及腹腔镜肝癌联合门脉癌栓切除手术、多例肝门胆管癌、全尾状叶切除、部分脾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彰显技术特色优势。科室将始终秉承“医术有高度,服务有温度,管理有尺度”的建科理念,以最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民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来源:哈医大一院 刘铭 王玉)